今天作为大白老师公益课的助教,观察一年级孩子们上课、分组讨论问题的情况,那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没想到。
在上课过程中,我看到有一个7岁半的男孩,一个小时的课程,全程坐在妈妈身上,妈妈说,你说话呀,孩子就是不开口。大白老师提问,请学生举手,结果是孩子妈妈在举手。
看着他们的举动,我有些意外。想想我自己在他这个年龄,都上小学二年级了,那时天天自己上下学,自从上了小学,除非生病,平时爸妈是不会抱我的。在我们家乡,若是上了小学还让家长抱,那是会被取笑的。
虽然这个男孩现在上幼儿园,但再过几个月,他就要上一年级啦,而且今天是上课,为什么要坐在妈妈怀里吗?不太理解。
当然他到底是什么情况,我是不知道的,或许今天是特殊情况,也未可知。但我觉着学习就要有学习的态度,大白老师的课程是鼓励孩子学习,而不是家长学习。
后来小组讨论时,让我看到孩子和家长的更多不同面。有一个6岁的女孩,没有看到家长陪同,不仅自己积极发言,还主动和同学互动,听课认真,表达清晰,还记课堂笔记,真看不出才6岁。
还有两个小男孩,刚开始用怪里怪气的声音自我介绍,听着特别搞笑,他们的家长让他们认真点,他们就换成正常声音介绍了。
而那个妈妈怀抱里的男孩,没有主动介绍,他妈妈一直引导,鼓励他说话。可在我看来,那种引导更像教一两岁的孩子学说话,就是家长说一句,孩子跟着重复一句的。孩子完全没有自己的思考。中间孩子有一句说今年7岁半啦,孩子刚说完,孩子妈妈立即纠正,说是7岁。
我不知道孩子怎么想的,但看到这个家长的反应,我觉着家长控制有点多,一句话,到底是7岁半,还是7岁,有那么重要啊,为什么要立马纠正呢?
我觉着这样立马否定孩子的表达,会给孩子一种挫败感,所以才不想说话。一直遵从妈妈的说辞,慢慢也就没有了自己的思考。这是很可怕的。
当然,或许我看到的这些都是表面现象,毕竟今天是第一次上课,大家来自全国各地,互不认识,或许因为陌生,所以大家不说话,或许因为他们年龄小,电脑操作不熟练,又或者有其他情况,我对他们不了解。但不论如何,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不同的面。
通过这些孩子们的表现,我不仅看到了孩子的性格特点,更看到了家庭教育、亲子关系的不同。
像这样六七岁的孩子,自己的意识还不是特别强,很多性格或行为都源于家庭教育,要让孩子成长,家长就要学会放手,要让孩子表现优秀,家庭教育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