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就这么过去了,虽然做总结是一件很俗的事情,但的确非常有用。过去一年的经历不算特别丰富,但也做了几件突破自己舒适区的事情,今年应该更出格和丰富一点。不过这些事并不是主旋律,串不起来,所以还是说说工作相关的吧。
去年 10 月份的时候想换份工作,因为当时比较有空,而且我觉得这是一个去不同公司看看的机会,所以也另外投了一些比较感兴趣的公司。确实有花了一些时间,不过总体来讲,觉得还是很有收获:理解了他们正在做的事,得到了很多肯定,甚至得到了一些职业选择上的建议,听实战过的人讲解真是胜读十年书。
然而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一家非常有名的传统家电公司。当我走进这家公司的时候,我觉得这里很不互联网,扫了一眼,从气质就判断出来办公室里员工的素质很一般。(原谅我是外貌协会)果然面试流程走下来,我觉得这 CTO 连我都 hold 不住。最后跟招聘负责人聊的时候,他告诉我说:“老板非常有决心做电商,投了很大的费用在深圳成立了研发中心。之前做得很烂,但即便如此,去年网上商城也有几个亿的营收,有很大的机会。”言谈间我可以体会到他的诚意和焦虑。
走出大楼的时候我想起一个词——降维攻击。这些传统企业在过去可能靠引进生产线,分销体系就可以挣的盆满钵满。在销售端应该是很强的,但是在生产端,很少的研发投入,需要的就只是工人而已。到了要跟小米拼设计,拼研发,拼对互联网的理解的时候人才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小米不是降维攻击是什么。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小米是一家伟大的公司,凭借自己的力量促进了整个国家手机、家电业的升级。
关于传统产业的转型,我联想到另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是美特斯邦威。因为奇葩说它进入了我的视野。美邦的公子几乎每期都在现场,而且我记得有一期他还上去当辩手了,可惜他貌似不太善辩,性格不太鲜明。我想这是一个典型的二代接班的案例:冠名奇葩说,拉近与年轻人的距离,让品牌年轻化;老板抛投露面希望赋予品牌更多人格化的内容;做“有范” APP,互联网+,扩大想象空间。我不知道这些做法的效果如何,但我想这都是非常不错的尝试,应该是出自年轻人的手笔。
我是吴晓波的粉丝,他经常提及的一点是新中产的崛起。90 后这代人更注重个人的体验,愿意为品质买单。买一件衣服不只是因为它款式新颖,用料讲究,还可能是因为它剪裁设计成只有身材匀称的人才穿得出来,这体现着节制的价值观;买一把雨伞,不只是因为它质量牢靠,设计精美,还可能是因为喜欢撑开时“嘭”的那一声的仪式感……这代人会为美,为艺术,为价值观买单,精神上的消费比物质上的消费更加昂贵。
在互联网行业也可以看到这样的更迭,比如,酷狗的走弱,网易云音乐的兴起;团购模式的走弱;打赏,众筹的兴起;再来看看“双11”这个品牌,我觉得它和旧货打折清仓有太多关联,也许将来会越来越不被新一代人认可。(相信老板们也早就看到了,总会有新的产品出来)对于很多品牌、产品,你可能并没有做错什么,只是因为你不再能满足人们日渐升级的精神需求而被抛弃。
再回过头看看过去一年各巨头在娱乐文化产业的投资布局就觉得很有道理,都很看好精神需求的增长。也许过去辛苦挣扎的文化行业从业者的春天要来临了。而互联网行业的投资泡沫应该都破得七七八八了吧,已经很少看到纯线上的项目了,更多的是线上线下相结合,互联网只是基础设施。
过去几十年,中国完成了原始积累,如果能顺利实现产业升级,从中低端走向中高端,那将是怎样的盛景。毕竟光靠拼命印钱是不行的,希望 2017 年我们可以看到更多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