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同事小炎,表达一级棒,一年就从员工变成了部门主管,年底又升成部门经理,据说接下来要让他管整个部门。
小炎最大的特点就是会讲,他能把一件简单的事讲的特别有条理。比如我们有个促销活动,大家都在聊执行办法,小炎一定会提为什么要这么做,如何扩展活动影响力,以及活动后效果评估和总结。
老板当然喜欢这样的人,感觉比老板想的还全面。
小炎还经常喜欢整一些新名词,什么O2O、植入式营销、垂直电商、大数据之类,经常把一帮同事都听楞了。可问题是,听了半天,大家也没听懂,越发觉得他知识广博,深不可测。
每次总结,小炎的PPT上一定有整齐的表格。数据这样分析,那样汇总,从数据里看出这个,从趋势里看出那个。哇,那个高度,简直让人叹为观止。
我们都以为小炎能这样平步青云,走上人生的巅峰。
不久他的部门即爆出丑闻,因为调度错误,他们部门已经发生多起订单损失,金额特别巨大。
大部分人持幸灾乐祸的态度,“让你天天这么能说,就是空架子”。
2、
小学时的班长敬涛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时候他是班里的故事大王,简直是明星一样的人物,万众瞩目。
我现在都记得他背着手讲故事的样子,不但故事吸引人,而且他还能加一些肢体动作。讲到大灰狼要吃梅花鹿,他猫着腰装大灰狼,我们的心都悬着,好像自己就是那只鹿,随时有生命危险一样。
我再见他是上了中学,当时的故事大王长成了一个大高个。也不知道为什么,他的整个感觉都变了,还是很能说,却让人觉得聒噪。
我跟他聊了一会,他跟我讲他这些年的成绩,得过的奖,那些奖听起来都虚头巴脑的,什么区朗诵比赛第三名,社区小小故事大王。因为也没有什么共同话题,聊了一会我就找了个借口先溜了。
这两年回老家又见到敬涛,他现在在政府部门做一个闲职。我们约着同学聚会,在一起吃饭,他跟大家聊经济局势,聊国际关系,他还是很会讲故事,还是让我们身临其境。一顿饭两个多小时,我们像听了一场评书。
后来还是同学老张先坐不住了。“不好意思啊,我们公司还有点事,我得先走。”
大家也借着他要走这个理由,跟着都散了。
我跟敬涛最后出门,看着他远去的背影,我想起《伤仲永》里的情景,之前的故事大王,现在虽不至于“泯然众人矣”,但也显得很落寞。
3、
我代表公司去谈一个合作。对方副总姓范,是个大概四十多岁的女性。
刚坐定,我准备介绍一下产品。范总打断我,你不用跟我讲你们怎么怎么好,你就说你这个东西是什么原理,产品关键点是什么。我不需要看谁代言,那些东西我都不信。
范总是讲话和思路都极快的人,我答一句,她逼问一句,不容我思考。这情景也不像是洽谈,好像我在面试,非要在高压下让我出丑。
还好我对产品很熟悉,每一个问题都讲清楚了。我还特别用了一个小技巧,每次我讲什么原理和方法的时候,我就先抛出技术特征,范总肯定会接话,“这个东西我很熟悉,你们骗不了我的”。我赶忙说“对,对,您是个行家,一句话就把要点给点明白了。”
出了门,跟我一起的小同事就跟我吐槽,“这个范总太没有礼貌了,都不让人把话说完,跟这种客户沟通真累。”
我说,“恰恰相反,越是这种对思维和表达都特别自负的人,越容易搞定,你就顺着捧她的方向走,她比一般人更容易相信你说的东西。因为她信的不是你,而是信她自己的判断。”
果不其然,第三天,范总就让助理把合同传过来了。我看了一下,里面有好多问题。关于我们的产品,她的确是不懂的,我昨天想把一些产品待改进的缺陷讲给她听的,可惜她都给我打断了。因为她太相信自己了。
所以倒便宜了我们,这么轻松就搞定了一个订单。
4、
老天给每个人两只眼睛、两只耳朵、两只手,却只给了人一个嘴巴。
“多看,多听,多做,少说”,有人说,这是老天给人类的启示。
但天生有一些人,老天对他们眷顾多一些,让他们有一张厉害的嘴巴。
表达是一种能力,尤其在现代社会,这是一种很有用的能力。表达好的人能争取到好职位,能受人关注,能只用一张嘴就把人给逼死。
可任何时候,我们都不应该放大嘴巴的作用。语言是用来沟通的,它不是枪毙别人的武器,也不是为自己的错误掩饰的遮羞布。口才好的人可能颠倒黑白,给人错觉,但这些都不持久,大部分时候,行胜于言。行动和成绩是比任何拍胸脯、拍脑袋都有力量的表达。
会说话也给了人偷懒的机会。有些人仗着口才好,能把死的说成活的,就越发相信这辈子可以靠嘴皮子活。于是嘴皮子越来越顺溜,但是脚踏实地的东西全没有,这样早晚不得露馅吗?而且错过了最好的学习试错的时机,也许这种套路偶尔能骗骗了别人,但最终骗的是自己。
会说话的人先在生活和工作中占了先,但别让会说话害了你。也别因为会说话,成为自己给自己挖陷阱的人。
原创作者:刘主编(andaximen)
照片来自电影《华尔街之狼》剧照
职场生存指南
微职场,微信公众号:dudulangx
或者直接搜索“微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