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高手是怎样炼成的》提到高手的炼成之路:心怀利他之心,朝着清晰的行动方向前行,不断努力积蓄能量持续冲击能力圈、拓宽资源圈,最终突破到常人只能远观之处。
呱呱坠地之时,你和高手之间差了多少呢?可能只有0.000001m。但是人生的终局之时,你们差的却是十万八千里。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高手总是在你看见的地方,看不见的地方,持之以恒地努力。
为什么高手能持之以恒地努力,你却常常放弃?难道是你不知道人生一个不断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难道是你不知道回避问题和逃避痛苦,非但不能让你解决问题,反而让你更加焦虑、痛苦?难道是你不知道勇于承担责任,敢于面对困难,才能继续点亮前行的路?
道理你都懂,但是你还是把人生活成了梦,在梦里醉生往死,在梦里迷失本性。因为你只懂得道理,却不知道如何实践,当你一次又一次碰壁之后,你开始怀疑自己,你再也无法忍受痛苦,你最终选择了放弃。
相较于攻克难题,放弃实在是太容易了。有时候,放弃甚至不需要转身,一个眼神、一个心里的微小变化就已经搞定了。 你知道放弃后人生少了一个可能性,放弃后内心里可能会有一点涟漪,但你可能不知道的一点是,如果高手按照你的方式来行动,他也会放弃的。
高手也是人,高手也会害怕连续的失败,高手连续失败之后也会很痛苦。高手之所以能持之以恒地努力,靠的不是自律,不是毅力,甚至不是坚持。高手的秘密武器是,他策划的每一次行动,他都能收到正面反馈。而每一次的正面反馈,都在给他补充继续下去的能量。
假设你和高手的初始能量都是10格,需要攻克能量点20格的问题:
当你消耗了8格能量后,却发现问题连一半都没有解决,再继续下去,你感觉自己可能就要挂了。这时候,你很容易就选择放弃,因为还想给自己2格能量退回去疗伤。不得不说,你的选择是明智的,因为如果连疗伤的能量都用光了,接下来你很可能会遭受习得性无助、焦虑、失职感、抑郁等心理创伤。
高手引入正反馈维度,持续给自己充能,虽然像你一样消耗,却同时在补充供给。理想与现实落差越大(问题越大),越是需要打持久战,高手越是来劲,越是兴奋。别说能量点20格的问题,哪怕是能量200格、2000格的问题,高手运用正反馈策略也是没有怕的。
那么问题来了,高手的正反馈策略都有哪些,都是怎么应用的呢?简单来说,第1、首先按问题的本质对于问题分层;第2、对于不同层次的问题采用针对性的打法;第3、配合使用正反馈策略。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正反馈策略只是一种高明的补给策略(“+”思维),但如果你的路线都错了(“-”思维),再补给也是南辕北辙。——如何选择路线可参见《高手是怎样炼成的》
Part 1 如何按问题的本质对于问题分层
针对第1点,如何按问题的本质对于问题分层?这里提供了一个实用的6层问题分层模型供你参考。
结合实际,如何使用这个问题分析模型分析问题呢?举3个常见问题的分析模式案例。
本质问题1:如何提升学习效能?
问题表现形式:“明明看了很多书,仍然记不住”;“道理你都懂,还是没法活学活用”;“多维思维模型到底怎么理解和应用啊”等等
问题分析:结合问题分析模型,分析自己身处问题的第几层,需要到达第几层,有没有从低维问题跨越到高维问题,比如“明明看了很多书,仍然记不住”可能在问题的第2层,属于低维问题;“多维思维模型到底怎么理解和应用啊”可能涉及问题的第5层、第6层,属于高维问题。
本质问题2:如何说服别人?
问题表现形式:“为什么我说的他就是装听不懂”;“为什么大家总是鸡同鸭讲”;“为什么大家就是没办法达成同一个目标”等等
问题分析:结合问题分析模型,分析自己身处问题的第几层,需要到达第几层,有没有从低维问题跨越到高维问题,比如“为什么我说的他就是装听不懂”可能涉及问题的第1层—第4层,可能会出现从低维到高维的问题层次跨越,“为什么大家总是鸡同鸭讲”“为什么大家就是没办法达成同一个目标”可能涉及问题的第5层、第6层,属于高维问题。
本质问题3:如何影响别人改变?
问题表现形式:“为什么他知道了也不改变”;“为什么他不按我说的做”;“为什么大家没办法协同工作”等等
问题分析:结合问题分析模型,分析自己身处问题的第几层,需要到达第几层,有没有从低维问题跨越到高维问题,比如“为什么他知道了也不改变”、“为什么他不按我说的做”、“为什么大家没办法协同工作”可能涉及问题的第4层—第6层,属于高维问题。
当你搞清楚了问题,分清楚问题的层次,你就会发现这样几个事实:
1、低维问题没有解决,就没办法解决高维问题;
2、需要的能量:解决低维问题<< 解决跨维问题<<解决高维问题;
3、需要的能量:改变自己<< 说服别人<< 改变别人。
只有当你搞清楚了这几点之后,你才能清楚知道,解决一个问题,自己到底需要多少能量。
Part 2 对于不同层次问题采用针对性打法
当你搞清楚了解决问题所需的能量,你就来到了第2步,对于不同层次的问题采用针对性的打法。还是结合6层问题分析模型,你可以看看不同层次问题的打法都有哪些:
比如“问题1:如何提升学校效能—明明看了很多书,仍然记不住”,当你判断问题可能在第2层,你可以这样做:
1、把你看的书里面涉及到事实/知识/概念/原理的部分,深度理解多次,与其他的相似、相反信息进行对比,找出差异点,并且把这些内容进行证明推断,看看你的思维方式是否合理;
2、与旁人,特别是高手的进行比较,找到你们理解的差异点是什么,搞清楚你是否应该调整理解的角度、深度以及怎么调整才是合理的;
3、把你的解决方案付诸实践,再重启一遍问题第2层处理流程,直到你达到高手的水平。
比如“问题2:如何说服别人-为什么我说的他就是装听不懂”,当你判断问题可能在第1-4层时,你可以这样做:
1、从第1层开始,先理清你的认知是什么,他的认知是什么,你的认知有什么问题,他的认知有什么问题;
2、如果第1层没有问题,你再往第2层走,如果这1层有问题,先解决这1层的问题,比如通过乔哈里视窗,你就能搞明白你们是否都知道某个事实,通过5W2H模型,你能搞清楚你们哪些地方认知是一致的,通过元认知方式,你对你的认知重新梳理,找到问题点;
3、到了问题的第2层,理清你的理解是什么,他的理解是什么,你们的理解是否一致,你们理解的差异点在哪里,高手是怎么理解的,高手与你们理解的差异点是什么,你们如果要达成理解上的一致,你需要改变什么,他需要改变什么。比如对各自定位的理解,你可以使用定位理论,找到你和他的生态位,找到你们可以合作的生态区间。
4、如果第2层的问题解决了,你再往下1层走。
5、按此顺序,你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中反复检验,直到你的解决方案行之有效。需要注意的是,有时候你的初始判断也可以能出错,比如问题出在第5层, 你判断在第3层,那么这时候,你需要重新设置你的初始判断,并重启整个流程。
关于第2步,对于不同层次的问题采用针对性的打法,可以采用的思维模型,行动模式实在太多,这里就不一一举例。如果你想搞懂这些,可以留言或者私信。
Part 3 如何匹配正面反馈
第3步,如何根据不同层次问题的针对性打法配以正面反馈?简单来说,解决低维问题,需要消耗的能量少,持续的价值反馈即可解决;解决高维问题,需要消耗的能量多,持续的意义反馈方可满足。
结合6层问题分析模型,这里给出了每1层对应的正面反馈建议:
再结合具体的打法,你能就能制定出你所需的正面反馈策略。
比如“问题1:如何提升学校效能—明明看了很多书,仍然记不住”,你确定的问题在第2层,制定的打法是高手对比分析法,找到高手比你理解深的原因是:高手的第1层做的比你好,他具有更丰富的知识,用了心理学、脑科学、行为分析学等与此知识关联。你可以怎么制定你的正面反馈策略?
你可以把你的知识重新梳理,做成知识图谱,把高手懂的你不懂的,做成目标卡片。通过每天学习,新增高手知识卡片,挂在你的知识图谱上。
哪怕每天只挂1张,你也能看到自己的成长。当你挂的多了,你与初始高手的差距就更小了。当你把初始高手的知识卡片都挂满了,你自然会寻找下一个高手,再把下一个高手的知识卡片一张一张挂上去。
这种反馈方式其实就是持续的价值反馈方式,你看到了你的知识体系在以高手的方式成长,今天的你比昨天的你进步。
比如“问题2:如何说服别人-为什么我说的他就是装听不懂”,你确定的问题点在第4层,你和他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出发点不同,你分析问题的角度是方便你自己,他分析问题的角度是你只想你自己,没有等价交换意识,你现在需要跟他确定的是,你是否一定要通过等价交换才能让他听你的,通过等价交换后他是否真的能听你的,以及他听了你的,你是否就达到了目的。
像高手一样分析吧,先找你们做这件事的意义。如果你找来找去都没有找到意义,最好的方式,就是什么都不做。只有当你找到了意义,你们才会有原始动力,你和他才能体会到每一次微小调整的快乐。你把他的每一次调整,都看成你练就高手必备说服力的精进,你就能感受到精进的单纯快乐。而每一次快乐,就给你多一点能量,让你能继续走下去。
这种反馈方式其实就是持续的意义反馈方式,你看到了你像高手一样具备说服力,今天的你比昨天的你进步,你说服了别人,很可能也给别人带来了帮助。
为什么高手都能持之以恒?不是坚持、毅力、自律。同样是解决问题,高手首先按问题的本质对于问题分层,然后对于不同层次的问题采用针对性的打法,最后配合使用正反馈策略,以确保每一次行动都能精确补充能量。
高手之所以能持之以恒,只是他给自己设置了补给站。
很苦的人是不是需要很多甜?不,一点点甜就够了。想要坚持下去,你得想办法给自己一点点甜,再一点点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