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寒假在一家英语辅导机构代课,领导说利用一周的时间给那些期末考不理想的学生再补补课(基本是班级后10名)。于是,我对学生的试卷分析,发现试题并不难,而这些学生的共性问题还是基础不扎实,就比如基本的音标、be动词的用法、there be句型……,等等这些基本句型,只要稍加变化题型,做题还是错,由此制定了针对性的授课计划。
上课的时候问大家这些会不会啊,异口同声:“老师,我会”、“老师,我以前学过”、”老师,我笔记本上记着呢”,看见大家纷纷翻开记得满满的笔记。我心想,看起来都很努力啊,以前都认真听课呢,那为什么成绩还提高不了呢?是不是没掌握答题技巧呢?练习太少?考试太紧张了?带着疑问,我开始了上课。
这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因必有果,没有无缘无故的果,很快,在几节课后,我就找到了他们的病症。
上课的时候,一个个精神抖擞,我每说一个知识点,就会有学生喊“老师,慢一点,我记一下”,有时候内容多,会拍下照,埋头苦抄,以至于没有精力听我对这段话的解释,一节课后,记了整整齐齐的笔记,觉得很有成就感。问他们,“这节课学到什么啦?”“啊,都在本子上记着呢,老师,我要去玩啦”。在课后做题时,对照着笔记做,每做一道题,就去翻笔记,要不和同桌讨论,做几道题就和旁边的同学打闹打闹,然而遇到一些难题,就空着不做。总想着,“我一会听老师讲吧,其他同学也没做出来呢。”结果到下课了,题还没做完。这样做题,无疑是浪费时间的,还不能提高自我效能感,给父母和自己都造成一种假象:我都这么努力上课做题了,下次成绩会提高吧?
然而也不乏一些不爱学习的学生,“老师,我不想补课,是我爸妈给我报的”,“那既然来了,那就和其他同学一块听听呗,你一个人不听课也没地方去啊”面对这样的学生,还要安抚他的情绪,那他整节课的听课质量也可想而知吧,家长们工作忙,没时间辅导孩子,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每天负责接送。下课后,父母觉得孩子上一天课辛苦了,想着法儿带孩子放松。家长是把孩子送到一个有学习氛围的环境中了,却根本不知道孩子真正在里面的状态,也许他上课根本没在听课,也许他去干了其他事情,也许他的心思都不在学习上,但却不想父母担心,强忍着来上课,却给父母表现出一种孩子上课很努力的状态。
这说明,其实人都是有惰性的,都会规避有挑战,需要思考的事情,而选择简单的事情。会用我已经很努力来麻痹自己。
其实,这些情况,在我身上也是深有体会的。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是个勤奋的“笨小孩”。小学时,自己很喜欢被自己努力的样子而感动,老师让抄书,抄题什么的,同学们会偷懒,我虽然也不愿意,但还是会去认真完成。书本、笔记到学期末都保护的干干净净,单纯的认为只要做了,成绩就会很好,但事与愿违。每次开家长会,老师给爸妈的反馈都是“孩子在学校很听话,作业认真完成,成绩保持得很稳,一直在中等水平,要想想怎么提高成绩啊!”后来妈妈也让我报一些辅导班,我当时觉得自己再下下苦肯定都能学会的,没必要再额外花钱,家里还有弟弟妹妹上学呢。虽然很懂事,但我也发现自己确实资质一般,我总是一本书学到最后了,才慢慢悟出了前面知识的原理,而且喜欢自己钻研,不主动,还想着不要让父母担心。然而这样的想法,也让自己再求学道路上走了不少弯路,所以高中、大学也都是很普通的学校。
直到上了大学,大一对新生活充满好奇,每天忙忙碌碌,参加各种活动,晚上躺在床上也不知道自己这一天忙了些什么,身体却很累。考研期间也是,“我这个作业还没完成呢,”“那个资料还没保存”心想着要把所有的资料看完,天真的以为自己只要把专业课的书全背下来就会考一个不错的分数,结果却是惨不忍睹,只会背,不会用,分数还是不高啊。
后来,自己不断的思考:“为什么你一直努力,却还是没有满意的成果?为什么你每天都很忙碌,却始终看不到终点?……你是真的努力了,还是,只是看起来很努力?是在假认真吗?”慢慢发现,学习最重要的是自己是否用心,是否用对学习方法,是否不断地思考其中的内容。勤奋努力是必须的,但是要高质量的,这样的努力才能有好结果,才能被看见。而那些看起来做事很轻松、成绩考得很好的同学,是在学习的时候摒弃诱惑,一心一意得在努力,只是那些努力没有被旁人看到而已。有没有真正努力过,时间会告诉我们答案。
最近在看《刻意练习》,在文章里提到,练习并不是不断重复,不断重复只是“天真的练习”,无法带来进步。而正确的练习需要好导师、有目标、有反馈。在学习之前,有没有制订计划,告诉自己今天要完成那些目标,那些没有目标的、没有计划的努力都只是在作秀而已。
最近几年1万小时的这个概念非常热门,但实际1万小时并非是一条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有很多限制条件,“刻意练习”下的1万小时才有用。所以,可以练习的本质也就是去买SSD硬盘,而不是纯粹卖苦力,也就是简单的努力,更不是帮畅销书的作者们营销,喊喊热血的口号:“1万小时,你今天坚持了吗?”,那这不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欺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