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玲中15焦点解决第574天分享(2020.3.6)
很多家长谈到孩子的学习,最头疼的,大概是孩子不能自觉学习,孩子的事需要家长再三催着还磨磨蹭蹭不想去做等等。孩子都知道学习是他们的事情,都知道学习是为自己一生奠定基础的必经之路呀。为什么孩子做不好呢?
电影《海蒂与爷爷》,为我们揭开谜底。
主人公海蒂,跟着爷爷在深山里生活,因为贫穷,也因为条件不允许,也受到村子里“牧羊人不用认字”思想的影响,海蒂到了8岁不认字也没有上学。偶然的机会,海蒂被卖到一个贵族家给家里的小姐陪读。家庭教师看着连字母都不认识的海蒂,非常的头疼,耐着性子教海蒂认识字母,可海蒂怎么也学不会。他们都认为海蒂脑子有毛病。后来,这位小姐的奶奶,一位慈祥又智慧的老太太,她晚上睡觉前拿着图画书给海蒂讲故事,故事讲到最有悬念的地方,戛然而止。海蒂特别好奇故事的结局到底怎么样了,奶奶温和地笑着对海蒂说:“书上有,你可以自己看。”海蒂无奈地说:“可我不认识字啊!”奶奶并不着急,摸着海蒂的头说:“你这么聪明,肯定会想出办法的,奶奶相信你。”那天晚上,太想知道结局的海蒂,把之前老师教她的字母,对照着画册,组合在一起,先读出一个字,再拼出一个词,然后再组成一个短句子。终于在画册中找到了故事的答案。海蒂也突破了认字这个心魔,感受到了知识的魅力。
为什么家庭教师的反复教海蒂,海蒂连个字母都记不住呢?因为那是被动的学习,死记硬背,她感受不到认识字母,对自己有什么用。那位奶奶,用故事激发了海蒂的好奇心,想知道故事的结局就要自己去认字。有了动力,海蒂哪怕拼字母,也要一个一个拼出字来。
想想我们的孩子,上学读书,是到了一定的年龄必须去上学去读书,生活在物质丰富的今天,根本无法认识到学习对自己到底有多大的用,家长即使再给孩子们讲“可以考好的大学”、“可以有好的工作”等等,生活在衣食无忧、车接车送的环境下的孩子,感受到学习的具体意义。体验不到这些,孩子很难有主动学习的动力。没有动力,就很难有积极性和主动探索学习的欲望,更别说自主学习了。
孩子的好奇心是孩子学习的动力源。我们宋代著名的大文豪苏轼的父亲苏洵,算是这方面的典范。为了让两个儿子爱上读书,父亲苏洵思考了许多小绝招。每当孩子玩闹的时,他就故意躲进角落,拿出一本书津津有味地阅读着。每一个孩子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等他们上前探寻父亲的“秘密”,苏洵又连忙把书合上,装作若无其事的模样。久而久之,两个孩子便对书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即便父亲不在身边,也会如饥似渴地阅读父亲的藏书。
那么,怎么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呢?
第一循循善诱。就像《海蒂与爷爷》这部影片里的那位智慧的老太太,循循善诱,把最精彩的地方留给孩子去探索,而不是直接告诉孩子答案是什么。当孩子想要知道结果的时候,他会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并且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乐趣。
第二,陪孩子探索是什么,而不是告诉孩子是什么。比如说给孩子辅导作业,看到孩子不会做的题,家长多数情况下是直接教孩子怎么做,承担起了老师的角色。所以才有了辅导作业“鸡飞狗跳”“心脏搭桥”的场面。你告诉他的,不是他的,是你的,只有他自己探索的,才真正是他掌握的,他才有成就感。
第三,鼓励孩子多去尝试,不要否定孩子的奇思妙想。有这样一个故事:阿姆斯特朗小时候,有一天,他妈妈在厨房洗碗,听到后院蹦蹦跳跳玩耍的声音,便问在干什么?他回答:“我要跳到月球上!”你能猜到他妈妈怎么回应吗?她没有泼冷水,骂他“小孩子不要胡说”或“赶快进来洗干净”之类的话,而是说:“好啊,要记得回来吃饭喔!”正是妈妈对孩子的尊重,让孩子小小的好奇心变成了他一辈子的梦想。
有位教育学家说:如果你希望孩子学会造船,只需要唤醒他对大海的向往即可。这,大概就是孩子学习的动力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