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亦子遇
与世界相处的方式有很多,而读书能更好的与世界交互。人生也就会变得圆融。—亦子遇
小时候读书,读不出味道。
对于我们九零年代出生的人来说,独生子女占大多数。父母那一辈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家里藏书也很少。
我们小的时候接触书本,大多从学校开始。开学,学校发新书,我们领书。上课,老师在上面讲,我们在下面听。往往课文,诗词背的滚瓜烂熟。一提问,对答如流。老师连连夸奖,我们洋洋得意。然而,文章诗词我们张口就来,却不知其意。
家里大人们往往才不管这些,考试了,一张试卷上填满答案,交给老师。过两天,试卷发下来,红色的数字九十九或一零零。便叠的整整齐齐,生怕弄脏弄褶皱,放进书包,带回家,便能邀功请赏。或是一堆新玩具,或是一些零花钱。家里大人们闲暇时候,左邻右舍谈论孩子成绩,试卷上的红色数字,往往就带代表着优秀与否。
小时候读书,我们读的是被提炼的中心思想。所谓的主流书,就是我们在学校里要学的应考书籍。不读主流书,那就是不务正业。
偶尔拿着零花钱去小书摊上买两本故事书或杂志,偷偷放进小书包。闲暇时候拿出来看看,被家里大人发现。又得被揍个半死。
对于我们来说,读主流书籍,大多为了应对试卷。好看的分数可以迎合大人们的期待。在这个框架下,我们相对“安全”。
小时候读书我们朗朗上口,手到擒来。我们能读出分数,却读不出味道。
长大后读书,我们其实是在读人生某个阶段的心境。
年少时,我们读书。喜欢读爱情,读理想,读青春。我们读金庸,读琼瑶,读侠客豪情,读风花雪月。
我们喜欢读伤痛与成长,喜欢读村上春树,读《挪威的森林》。也许在那个年纪,我们情窦初开,晦涩懵懂。年少的岁月里,或许我们能找到某些共鸣。
对于主流书籍来说,我们接触文学历史,自然科学。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开始有了自己的一些思考,我们开始渐渐偏向某些领域,有了自己的一套理解。
对于文学类的诗词歌赋来说,我们大多还是喜欢柳永秦观,喜欢“杨柳岸,晓风残月”,喜欢“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在这些诗词里,我们能找到青春年少时的影子。
长大后,我们读书。我们读《平凡的世界》,我们读《人生》,我们寻找人生的意义,便开始读一些能找到自我价值的东西。经历挫折迷茫时,我们也读鸡汤,读成功学,读人际交往,读处世准则。
我们读诗。开始喜欢读苏东坡,喜欢读陆游,喜欢“一蓑烟雨任平生”,喜欢“家祭无忘告乃翁”。
离开“”安全”象牙塔,我们进入社会,走向职场,我们跌跌撞撞,我们步履蹒跚。年少的风花雪月被强大的现实磨平棱角。
我们开始变得成熟,读书也就变得更有意味。我们开始读孤独,读独处。我们读婚姻,我们读社会。
读书,有时与年龄有关。人生的每个阶段,你或许能在书中找到自己。
读书,有时候其实是读一种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