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三月如橘】
阿德勒在《原生家庭》这本书中说道:
“幸运的人一直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我们经常会提及到关于“原生家庭”这个话题。
其实,关于原生家庭无论好与坏,我们都要认命的,因为投胎真的不是你说了算,是老天派给你的命。
而且父母也不需要经历什么考试,什么结业证就可以做父母。
所以说,并不是每一位父母都是合格的父母。
但是,我一直认为,即便你的上半场过惨不忍睹,也不影响你在下半场会赢得光彩夺目。
因为童年的我们很弱小很无助,我们甚至没有主动选择的权利,我们只有被动接受。所以原生家庭的不幸遭遇只能恶性循环。
但当我们慢慢长大成年以后,最大的区别就是可以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去改变你的现状。
我们也可以像塔拉一样。
一个十七岁前从未踏教室的大山女孩,却戴上一顶学历的高帽,熠熠生辉。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中的塔拉来自一个极少有人能想象的家庭。她的童年由垃圾场的废铜烂铁铸成,那里没有读书声,只有起重机的轰鸣。
不上学,不就医,是父亲要她们坚持的忠诚与真理。父亲不允许她们拥有自己的声音,她们的意志是他眼中的恶魔。
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历史博士……她说,像她这样从垃圾堆里爬出来的无知女孩,能取得如今的成就,应当感激涕零才对。
但她丝毫提不起热情。她曾怯懦、崩溃、自我怀疑,内心里有什么东西腐烂了,恶臭熏天。直到她逃离大山,另一个世界。
那是教育给她的新世界,那是她生命的无限可能。
塔拉的原生家庭可以说是 突破想象的惨,但悲惨远不止一次,塔拉的哥哥肖恩是一个患有躁郁症和控制狂。经常毒打塔拉,甚至有一次把她的头摁进马桶。
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塔拉也未想过逃离。
真是印证了那句话: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在于认知。
还好塔拉还有一个哥哥,启发她去读书,她开始在地下室看书最后自学考上了大学成了博士。
塔拉青少年时期的悲惨和后来成为剑桥博士的光鲜成了鲜明的对比。
很多人都说自己的悲惨源于原生家庭的问题,但塔拉的故事告诉我们家庭如何你都可以终生学习来突破童年的限制。
关于塔拉悲惨的童年。你一定会觉得她一定恨透了自己的父母,其实不然。
其实读了剑桥之后她也一遍遍的回到自己大山里的家里试图去维护和家人的关系。
她不愿告知朋友自己的自学经历羞于对朋友启齿自己的家庭,这种羞耻感来源自己原生家庭的奇葩。
直到上剑桥她与母亲通信,母亲在信中说道:你是我的孩子,我本该好好保护你的。
此时的塔拉才意识到耻辱感并非来自于外界压力,而是不被父母所爱而感到羞耻,家人是她唯一在意的人。她所需求的就是父母的爱与保护仅此而已。
那么父母爱塔拉吗?毋庸置疑,是爱的。只是这种爱不如信仰重要。
父亲是极端的摩门教徒,他要自己的家人忠实自己的信仰。然而受过教育的塔拉试图要去改变自己的家人,想要确认父母对她的爱。
最终在肖恩哥哥用刀威胁塔拉,父母却站在哥哥一边之后塔拉终于死心了。
塔拉跟父母走向了决裂,决裂前父亲给塔拉说了最后一句话;我爱你,你知道吗?
塔拉回答:我知道,那从来都不是个问题,爱一直在,只是扛不住伤害。
对于这样的原生家庭不只塔拉。还有《欢乐颂》里的樊胜美、《都挺好》里的苏明玉、《安家》里的房似锦等。
这些不仅是电视剧里也是我们真实生活的写照。
对原生家庭我们无法选择,过去的将已过去,纵然有莫大的伤痛和无奈。但对你自己的现在和将来只有你可以去把控。
“你可以爱一个人,但仍然选择和他说再见,你可以想念一个人,但仍然庆幸他不在你的生命中。”
最后我想说:
原生家庭是我们此生无法割舍的本源,但在被伤害后我们还是要勇敢的去背负那些爱与痛,像鸟儿一样突破束缚飞往你要去的山海。
往后余生,愿你做一个灵魂丰盈,精神饱满,内心通透的人,眼里有光,心里有爱。
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