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我们每个人的阅读目的不同,所以每一本书对我们的作用也就不同。那么我们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呢?大而化之地讲,我们可以将读书的目的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就是获取知识与咨询,这也是书乃至传播最基本的功用,学生时代的课本、媒体的报道,最浅显的作用,就是为了让我们获取资讯、认识世界。但是书之所以带有神圣的意味,就是因为在此之上它还有更深层的功用,就是增进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一定要阅读超越你头脑的书,在你的阅读能力之外的书,只有这样的书能帮助你获得自我的提升。一本好书能教你了解这个世界以及你自己,你会变得更有智慧,而不是更有知识。很多书其实只是告诉你一些你不知道的事情,却没办法增进你对这些事情的理解。最终只是单纯地增加了你的阅读量,占据了你宝贵的脑容量。
大学室友是一个超级学霸,她给自己制定的读书目标就是看完图书馆中所有的藏书。当然她也这么去做了,但是渐渐她便开始迷茫了,当她每天清晨就跑去图书馆占座,然后按顺序从书架上拿出书来读,可这么做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她开始反思自己。尤其是在想到就在她将时光都耗费在图书馆的时候。隔壁床的姑娘已经俘获了男神,隔壁屋的姑娘已经取得了进入世界500强实习的机会。而自己只是浪费了一些时间,看了几本根本没必要去读的书。她也安慰自己,至少我的阅读量增加了,可超大的阅读量真的是一件好事吗?
这些书,无论其质量如何,经过仔细阅读之后,其中所推崇的世界观,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或多或少都会对你的世界观有着影响。所以阅读一本与你所要获取的信息无关的书籍,是在浪费你的成本,这并不只是在说,在金钱以及时间上的浪费,而是由于它对你的知识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以致于对之后的信息获取形成了一定的障碍。
所以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合适的书籍,尽量避免过于广泛的阅读,因为文字的影响力远比你想象地要强。
2. 选择合适自己的读物——在这个网络非常发达的年代,我们失去了信息选择的能力
作者在文中提到“太多的资讯就如同太少的资讯一样,都是一种对理解力的阻碍。”这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只要你打开手机,每天就会有源源不断的资讯涌进来。而其中主流媒体占据了主导地位,你无需思考,无需筛选。你会看到一大堆,媒体希望你看到的内容,而这些东西,无益于你的理解力提高。
没错,我说的就是微博跟朋友圈热转。就拿今日非常火爆的某明星出轨事件来说,这件事其实对于我来说毫无意义,但是媒体为了吸引眼球,会不断地去推送相关的内容,这实在是一件令人反感的事。这在无形中又增加了我们寻找有效信息的成本。而且这种非主动的阅读会渐渐改变我们的阅读习惯,因为省去了自我筛选的过程,我们选择信息的能力会慢慢退化。但这不代表着我们不可以去选择,网络一方面为我们做出了信息的选择,阻碍我们的自主选择。但在另一个方面来说,它也为我们提供着海量的资讯,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检索来选择自己所需求的书,更加便利的是,我们可以参考别人的阅读体验。
所以我们不要被信息时代的工具捆绑、束缚,而是要将其当做便利的工具,利用起来。
3.如何让一本书真正属于你
“医生努力让病人做许多事,但最终的结论是这个病人必须自己好起来——变得健康起来。农夫为他的植物或动物做了许多事,结果是这些动植物必须长大,变得更好。同样地,老师可能用尽了方法来教学生,学生却必须自己能学习才行。当他学习到了,知识就会在他脑中生根发芽。”
很多时候,我们从书中接收到了一个新的观点会异常兴奋,比如说我的一个朋友,她自诩非常爱书,经常给我们分享书中的观点,那种得到一个以前没有接触过的观点的自满与得意,溢于言表,可是那真的是她自己的观点吗?真的是她在认真思考之后得出的结论吗?
其实她这样做的本质还是在人云亦云,只是让她的大脑成为了一个信息存放基地,在其中停靠着大量不属于她自己的观点,它们无法形成系统,只是被零散地丢弃着,偶尔其中几个会互相博弈。
但要知道那始终不产自于她自己的大脑。虽然她经常可以用这些东西在聚会中博得大家的注意,但你要知道,这只能说明她的复述能力很强罢了。
不要让我们读过的大部分书,沦为显示我们有多么渊博的工具。
如果把读书比作是投资,那么这就是一种报酬最低的投资法。想要提高报酬,不能读过就算了,而是要保持思考,用自己的观点跟作者对话、碰撞,不断地提出问题,并动用自己的大脑得出自己的结论,产出自己的知识。将阅读视为你跟作者的一场对话,视为一个沟通的过程。
具体的做法可以通过读书笔记或者研讨会来实现。最后你再去用自己思考后的结论服务自己,不仅是对工作、生活这种功利性的帮助,也是对于心智与活力的帮助。待到这个时候,这本书便真正地属于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