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我是老李~
在电视剧《北京女子图鉴》中,主角陈可有一次和客户见面的时候,因为客户无意的迟到,就马上对客户指指点点,各种责怪后竟然直接拎包走人,让助手招待客户。
因为这一次的情绪失控,陈可给公司造成了非常大的损失。
的确,当我们情绪失控的时候,无论对生活还是工作、身体都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因此,学会控制情绪应该成为每个人的必修课,只有攻克了这道难关,我们才能更好地掌控自己的人生。
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说:能控制好自己情绪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将军更伟大。
所以,今天我给你们推荐,超越弗洛伊德的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的《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
告诉我们怎样能够控制好自己,不被外在的环境所牵制,从而成为情绪的主人。
01 病态的思维方式,是情绪失控的元凶
埃利斯博士认为,我们对人和事的思考方式决定了我们做出的情感和反应。
当我们踢开病态的思维方式,并找到合适的替代他们,就能不被他人牵着鼻子走。
第一种,灾难性思维方式。
特点是:把什么都恐怖化,放大化,喜欢说:“万一~怎么办”。
比如,我们中有些人在考试前,总喜欢担忧:
“万一考试失败了怎么办,万一忘记带考试工具怎么办,万一考试时别人要抄我的作业怎么办~”
又比如我们中有些人在面试之前,总喜欢想:
“万一,面试官不喜欢我怎么办,万一我说错话了怎么办,万一面试官嫌我长得难看怎么办,万一我面试不成功怎么办~”
然后一直陷入这种循环当中,还没开始考试/面试,自己就已经在崩溃的边缘了。
当真正开始时,脑子一片空白,头脑发胀,全脸通红,根本没办法正常思考,没办法显示出自己的真正实力,失败后自己就开始各种烦恼、伤心、痛苦、忧虑。
这种灾难性的思维方式,总是让我们不战而败,还未开始就精神崩溃。
第二种, 绝对论者思维方式。
特点是:把什么都应该化、绝对化,喜欢对自己和别人说:“应该,必须,一定得,非~不可”。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应该”经。
在家中,父母对我们说:你应该听话、认真写作业、考个好成绩~
在学校中,老师对我们说:你应该认真听讲、懂礼貌、守纪律~
在工作中,领导对我们说:你应该好好工作、跟同事处好关系、努力提升业绩~
埃利斯博士认为,这些实际上都是非常好的目标,但是问题出在传达方式上,那就是使用了“你应该”。
这些潜在性的应该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好像我们如果不这么做,就犯了大错,就应该自责,反省,这样一来,我们完全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当我们给自己念“应该”的时候,情况就更糟了,因为我们把自己弄得很悲惨,并且任由他人他事对我们为所欲为。
第三种,合理化思维方式。
特点是:把原本不合理的事情强行合理化,喜欢说“那又怎么样,无所谓啊,我才不当回事呢~”
比如有些人检查出心脏病时,自我欺骗:“现在不治疗没什么的,再过几年吧”。
这么严重的事情都合理化,太可怕了。回避解决不了问题,早晚有一天要显现出来的。
这三种思维方式,是极其不正确的,会使得我们被人一直牵着走,陷入痛苦和窘境之中。
那么怎样的思维方式,才是正确的呢?
埃利斯博士认为最有效的是(比如):“我想要、我更喜欢、如果~就好了”。
比如演讲前,对自己说:“我喜欢观众喜欢我,我想要观众认真倾听我~”。
我们听起来真的非常简单,但是要做到就很难了,毕竟我们很多人已经习惯用病态化的思维方式了。
但是,要取得成功,我们必须跨越这道坎,多多练习,改变目前的思维方式,才能真正做情绪的主人~
02 控制情绪,做自己的主人
埃利斯博士在书中一步步引导我们如何把情绪放在中庸的地方,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
我能不能做一个更好的选择。
当我们面对人或事时,我们永远有选择如何反应的权利。
但是当你生气时,必须拍桌子、打架、骂人时,你已经放弃了自己选择的权利。
当我们遇到问题时,应该考虑怎么样才能对自己和大家都好,做一个更好的选择。
截取生活中的某一个场景:
你切菜的时候,妈妈一直在旁边说你切的不好,以后嫁不出去,这个时候,你应该怎么办?
可以从这三个角度进行考虑:
自己:我发怒对自己有好处吗?
他人:发怒会不会让妈妈感觉到难过,甚至更愤怒?
当下的关系:发怒会不会让我们的关系恶劣?
接下来就可以开始思考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法了。
即使我们努力了,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我们也要学会坦然接受这个结果。
因为我们努力的方向是正确的,我们的情绪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
所谓:“尽人事,听天命”就是这个道理。
结语:对人和事做出反应之前,先好好检视一下自己,是否出现了应该化、绝对化、合理化的思维方式,意识到这一点,然后再找到一个更好的选择。
约翰·米尔顿:一个人如果能够控制自己的激情欲望和恐惧,那他就胜过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