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大户人家都有一样东西叫做“家法”,每当有人犯了错误,当家人大吼一声:“拿家法来!”再嚣张的逆子也要扑通跪下,祠堂里面,祖宗灵前,受罚忏悔,立誓痛改。家风就是在一次次的纠正和弘扬里传承。过去老师手里的“戒尺”,不就是学校的“家法”吗?
班主任老师双手捧着一把戒尺,缓缓走进教室,全班学生见到戒尺后集体起立,自觉向这把戒尺行拱手礼。紧接着,戒尺“入座”讲台,班主任也向这把戒尺鞠躬行礼。这是发生在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第二小学校五年级一个班级的一幕。3月13日,达州市大竹县第二小学校启动了“戒尺进入课堂”活动,全校36个班级每个班都配备了一把“戒尺”。“戒尺”作为教具,似乎只存在影视剧当中,在现实课堂上,是极少看到戒尺。很多时候,戒尺的存在是教师“惩戒权”的一个物质载体。这一次,在达州大竹县第二小学,戒尺走进了课堂,再次引发了老师、家长以及广大网友关于教师惩戒权的讨论。
特别说明:“学校对数量、力度和惩戒部位都做了相关规定。例如,数量不超过2个,只能惩戒手掌,在惩戒之前老师要先在自己手掌上试两下,感受力度,以保证高高举起,轻轻落下。”还有就是,教师在惩戒学生前要先经过家长的同意。
看到这里,我们应该为达州大竹县第二小学的领导和教师们的勇气和良苦用心点赞,但引发的争论耐人深思。赞同的人认为“严师出高徒”,必要的惩戒可以直接制止纠正学生的错误,起到较好的效果,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同时还提出惩戒要有度。反对的人认为,惩戒就是体罚,是简单粗暴的方法,不应该出现在现代的课堂上。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教育中不可没有敬畏!没有底线的表扬就是放纵!戒尺,惩戒,可以培养孩子的敬畏之心。对老师的敬畏之心,对知识的敬畏之心,对规则的敬畏之心。这是一个人的人格逐渐完善所必须的!
近几年来,学校里课堂上学生成了绝对的主人,权利无限放大,教师畏畏缩缩的在夹缝里生存:不管吧,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况且评优表先,职务晋升都与教学成绩挂钩,不能不管!管吧,轻了,没有作用,重了,后患无穷。网络和媒体对于教师无私奉献甚至因公殉职视而不见,却对教师惩戒学生大事渲染,对辱师甚至弑师大逆不道的恶行无原则的讨论,令教育主管部门也噤若寒蝉。什么时候开始,教育成了社会最可怜的职业,需要处处迎合社会各届的观点,随便个家长或者学生都可以在学校、在大街、在课堂肆意妄为,结果是不了了之。但教育是科学,是艺术,必须遵守自己的规律,“跪着教书”是全民族的耻辱,必然会承受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