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的气质禀赋不一,人生旅途中修行的途径也不一样。
《中庸》说:“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一般认为这段话的意思是,不论你的气质、能力、禀赋在哪个档次,是生知安行,还是学知利行,还是困知勉行,只要去做了,结果都一样可以殊途同归。
这段话,是放在《中庸》“五达道、三达德”这段里说的。
"五达道",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三达德",知、仁、勇;延申到日用当中得具体方法,“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通过“知”与“行”两个层次的反复尝试和螺旋迭代提升,人人都可以达到“五达道”“三达德”,《大学》所提倡的“止于至善”境界。
这也可以是儒家所谓的崇圣、学圣以至于化圣的修行路径。
2
王阳明也说:“若鄙人之见,则与朱子正相反矣。夫尽心、知性、知天者,生知安行,圣人之事也;存心、养性、事天者,学知利行,贤人之事也;夭寿不二、修身以俟者,困知勉行,学者之事也。”
【朱熹说:“尽心、知性、知天为物格知致,以存心、养性、事天为诚意、正心、修身,以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为知至仁尽、圣人之事。”】
意思是,生知安行的人,一切本来就在他的心里,所以他就能尽心知性知天,达到天人合一,从心所欲不逾矩;学知利行的人,要时刻提醒自己存着良知这心,修养良知这性,侍奉这一体同仁之天;困知勉行的人,要讲究夭寿不二、修身以俟,鼓励自己将生死置之度外,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不论能否长寿,都只管修养自己,等待天命。【《孟子尽心篇》中讲“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这里“立命”就是“无论寿命长短都坚持修身”的同义语。 】
阳明说:“至于‘夭寿不二’,则与存其心者又有间矣。存其心者虽未能尽其心,固已一心于为善,时有不存,则存之而已;今使之夭寿不二,是犹以夭寿贰其心也。犹以夭寿贰其心,是其为善之心犹未能一也,存之尚有所未可,而何尽之可云乎?今且使之不以夭寿贰其为善之心,若曰死生夭寿皆有定命,吾但一心于为善,修吾之身,以俟天命而已,是其平日尚未知有天命也。事天虽与天为二,然已真知天命之所在,但惟恭敬奉承之而已耳;若俟之云者,则尚未真知天命之所在,犹有所俟者也,故曰所以立命。立者,创立之立,如立德、立言、立功、立名之类,凡所言立者,皆是昔未尝有而本始建立之谓。孔子所谓‘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者也:故曰‘此困知勉行,学者之事也。’”
又一日,(学生)问夭寿不二。先生曰:“学问功夫,于一切声利嗜好俱能脱落殆尽,尚有一种生死念头毫发挂带,便于全体有未融释处。人于生死念头,本从生身命根上带来,故不易去。若于此处见得破,透得过,此心全体方是流行无碍,方是尽性至命之学。”
由此可见,朱熹和王阳明在解释这段文字上的争执在于不同人的修行路径。朱熹以为圣人、贤人、凡人是困知勉行、学知利行和生知安行三条路径;王阳明则是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和困知勉行三条路径。
3
从现代人对于身体锻炼这件小事说起。
人生吃饭喝水,困了睡觉,饿了吃饭,渴了喝水,等等维持生命的基本需求,甚至“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都是“生知安行”的事情,人生什么阶段,少年、青年、壮年、中年、老年还是暮年,什么节点做合适的事情,所谓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在生命过程中,身体锻炼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保持身体生理健康和正常生命体节律的刚需。身体生理能力和指标在35岁左右达到生命高峰,然后下降衰退,这是生命的自然规律,也是熵增定律给人作为生命体这个系统带来的不可破的诅咒。
所以,生命就成了从出生朝向死亡的单行线,剩下的就是能不能在有限的生命光阴里让生命活得灿烂。活得灿烂,有很多活法,总体来说相同条件下健康质量是基础。保持身体健康,给生命灿烂一个底色就成了享受生命过程的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身体健康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就是身体良好的这时候,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忽视对身体的主要保养和调息;一旦得病,才知道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但对于有些得了不可逆重病的人来说,可能就是没有治愈后悔的药片。
如果用知行三阶段来说,人生需要把身体生命保持终生健康的知识作为始终如一贯穿生命体整个过程的建构和实践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说,对这些身体运动锻炼和涵养精气神来学知利行,并且用倾听自己身体声音和信号的敏感性反馈作为调整校正信号;在实践中,肯定会不断遇到各方面问题,比如年龄老化、身体退化、疾病来临等,这个时候,需要在学知利行的基础上加上一门工夫:困知勉行。
学知利行如果没有困知勉行的毅力坚持不下来;困知勉行如果没有新的学知利行,一味的苦行僧,也坚持不下去。
最后两相叠加、交互跃升的结果,就是让人生通过适应各阶段的身体锻炼保持健康来变成不用自律的自觉、不经思考的行动、没有规矩自成方圆,这就是生知安行。
4
现在知道人体基因传承DNA基本一致,凡人与圣人拥有同样的人类基因传承,从一个角度说明人人可以成圣。
人与人拉开差距的,差异是在有限的生命时光里的基因表达。圣人之所以为圣,儒家以为是因为左丘明所说的人生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凡人之所以庸常,是因为在人群里表达庸常。
基因表达需要人在环境里学习,知识学习、德性养成,人生克服动物本能从小我走向大我,不断实现自己的超越和成长,则是需要学知利行的事情。
终生学习,始终成长,不断突破人生边界,是人生安身立命的主旋律。
首先要立志,人生的意义,人生的目标,人生的价值,是人生的基点和方向。
其次是而时习之,终生孜孜不倦以成长为导向,以生命的不断探索新领域为好奇,终生在明明德亲民中学知利行。
第三是学知利行过程中找到阶段性的心流激励过程,给自己内驱自觉以自我方式的激励。
不断尝试学知利行的一个新切片,一个个新片段,无数个学知利行的新过程连绵不断,构成了人生意义的过程。
好的人生,一定是自大其身、自大其生,是一个永远学知利行,追求止于至善的过程。
5
朝向复杂性,是生命体在不断丰富自己的过程中永远要面对的问题。
人生的表达结果,不是由自己决定的,是和其他生命体互动、博弈,也适合社会环境、资源交互作用的结果。注定了人生成长的过程,肯定是复杂跌宕起伏的,也是气象万千的。所以,人生的表达特别需要困知勉行作为一生的主旋律。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生不易,因缘和合,风云际会,上天从来不会把好运偏向某一个人,因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对所有人都是“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人生安身的过程,《新儿女英雄传》里说“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贵人、十养生”,从来都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生处忧患和艰难困苦的能力,是人生提高自己和一门、一族均值线性回归基线的基本底层逻辑。
用困知勉行来作为人生表达不断实现成长和超越,而困而知,而勉而行。要注意困知勉行和学知利行的转化,困而学,学而知,知而行,行而利,利而再行;要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生态位的支点,衡量自己天时地利人和与自己的资源获取和当下汇总技能,做自己颠颠脚够得着的事情,这才是所谓的利,利自己为内在奖赏,利众生则自大其门;营造适合自己的抱持环境,自己Hold得住,这才是适合自己、如鱼得水的环境。
苏东坡为什么说:”着力即差“,从另一个方面理解:是没有兴趣、作为苦差事的困知勉行,不能长久坚持。
把困知勉行和学知利行变成一以贯之的人生主旋律,把自己有兴趣的事情、自己的使命,变成生知安行,就算是臻于化境了。
”困知勉行“和”学知利行“统一起来,通过意义、兴趣、激情、使命的皈依加持,逐步让人生无论何种境遇都能”生知安行“,以一种阅尽世间沧桑、却始终涵养保持一颗”大人不失其赤子之心“的纯真,“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如此,才算是安身立命立得住,才能行稳致远能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