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房子的北面有一个连通的长长的大阳台,我们隔了一间厨房出来,剩下的部分用来放杂物。那个时候婆婆喜欢捡纸箱和瓶子,都放在那里。婆婆爱干净,她会收拾得整整齐齐。我们一家人除了放东西取东西打扫房间才会去阳台转一下,它的功能也仅限于此。后来家里养的一棵景观树由于体型太大也放在了那里。这样以来,家里的阳台彻底沦为家里的小库房。记得那时候没什么钱,买房子的大部分钱都是东拼西凑借来的,没有多余的钱买可以储存杂物的小房子。其实楼房一层是车库,还有一长排小房子,但是我们实在是没钱了就没有买。现在回想起来,那条长长的阳台还是很大很实用的。它兼有了厨房和小仓库的功用。
后来经济条件稍好了一点,我们新换了房子。老西在阳台上放了一张茶桌和四把椅子。从此我才觉得这阳台成了在家时待得时间最长的小天地。早上起来先在这里烧水喝,吃完饭后或有空余时间也来这里小坐喝点茶读会书看会儿手机。坐在沙发上的时间很少很少了。
什么也不想做的时候,就看外面。尤其是疫情期间,被封在家里无处可去时,我们就整日坐在阳台的茶桌前消磨时间。感受暖黄色的阳光照进屋子里,照在我们的身上,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全家人坐在院子里的情形。那时只要是夏日晴天早饭基本上是在院子里吃的,一家人围坐在四方矮桌前,阳光就是这样懒散地照过来的,微微暖,若有微风就会有丝丝凉,但那种凉是刚刚好的舒适的凉。
如今在阳台的窗户那儿养成了看外面的习惯。看过来过去的人,他们忙得没有时间看天空,没有时间回头,总是匆匆而过。看停放在路两边的车辆,观察它们的颜色形状车型,其实这种观察是无意义的,因为我根本不了解车辆,就像我不认识从窗前走过的那些人一样。这个小城于我是陌生的,待在这里的时间并不长,每次都是假期才会回来,就像个客人路过此地一样。
窗外的事物总是在变化。刚搬到这儿时,能看到的是一个幼儿园,外墙上涂了彩色图案,院子里有各种幼儿娱乐设施。后来,在马路对面,慢慢建起来一个小小区,十二层的楼房像一堵墙立在了那里,幼儿园就看不到了。看到的先是一排二层商铺,然后是高楼。再远处就是山了。山上松柏林立,若是雨后雾气朦朦胧胧悬在那里,很是好看,如仙境般。现在这仙境在楼与楼之间的空隙望出去还可以看见。这是一座山城,像一条峡长的带子铺陈蜿蜒呈现。
其实我比较喜欢的阳台模式是在朋友的女儿家见到的。那是一个洗衣阳台,没用窗户封闭,但是做了围栏的。有一大间卧室那么大,可以在那里洗衣服并晾晒,可以无遮挡看外面的风景,也可以放张茶桌几把椅子消遣一下。
在拥挤的小城里,密集的高楼及其它建筑物,快节奏忙碌的生活常常让人觉得呼吸都不那么顺畅。很多人都被圈在小小的水泥格子里,家无疑是我们可以休憩放松的小天地,而阳台却成了一个小小的被封闭起来的出口。这出口是视觉的,心灵的。
若有机会可以出城,到乡间,到田野里,草原上,海边小小的肆无忌惮地畅游,是不是又会觉得这天地又成了巨大的盒子呢?这小小的大大的人间啊,就是我们生而为人左冲右突仍然在其中只占小点位置如小蝌蚪般游荡的空间。只有在房子里小小的阳台上,家的意义才会变得具体,变得不可或缺,变得如此重要。
每次坐在阳台上,都会产生一种一个人回到另一个人身体里的错觉,像是一个人在体会另一个人的喜怒哀乐,放松踏实平静如一个机器人在充电储存新的能量,并等着随时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