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憋了挺久,大多来自于万维刚老师的启发,当时刚听到这些的时候犹如醍醐灌顶,从没感觉有人如此懂我,并且能用非常简洁直观的语言表达出来那些我心里隐隐存在却无法言说的想法。到今天以及回味一个月了,趋于平淡,但还是摆不脱记录下来的冲动。
起源来自于,实习面试通过,但主管强烈要求亲自和我谈一谈,因为她说他们公司几乎不招实习生,可能是我身上某些特质吸引了他们,所以HR极力推荐我,她很好奇我身上有什么,于是我们约了一次谈话。
她问我,觉得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说,我是个不甘平凡的人。
她问,未来希望变成什么样的人?
我说,我觉得现在的自己就很好,现在就可以变得更好,如果硬说非常未来以后,我会是个大人物。
她问,什么是大人物?
我说,对事情的走向有影响力,能在某种程度上按照自己的想法塑造世界的人。换句土土的话说,我想改变世界。
她说,欢迎你的加入!
至此,她大约懂了我为什么被推荐。一个狂狂的年轻人毫不掩饰内心的信念,这种直言不讳带来的冲击不小。我猜想很久以后,她依然会记得这场面试,因为大人物是有光彩的人,是一惊一乍的人,会给每段经历都赋予一些戏剧性,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很有感染力,让别人对我感到惊奇,不管这件事成不成,将来她回忆面试这段历史时,总会提到我。
这段谈话不是临时起意,很多想法早在与万维刚老师交谈时就埋下了,也不是蓄谋已久,因为我面试从不讲套话。
万维刚老师是前物理学家,现科学作家,致力于把最新的科学进展、当世英雄豪杰的新思想介绍给中国读者。这种新思想必然不会是保守派,我于他讲我是个蛮爱折腾的人,他说我父母是公务员那我以后想从事类似工作吗,我说不想,因为能折腾的空间太小了。他便说,你是个不甘平凡的人,未来会是个大人物。由此,才会有了后面醍醐灌顶的思想碰撞。
小人物适应世界,大人物改变世界。从什么时候有改变世界的想法的,有思想起,大约很久以前,直到现在没有改变,只有更坚定。我也在国内的教育体系下“卷”了好多年,其实一直说不清道不明“卷”到底是什么。万老师说,“中国人从小到大都很拼,但是在最安全、最熟悉的领域拼,这就是内卷。”从小听的最多的话就是,“一份付出,一份回报。”大家都十分渴求一种回报确定性很高的目标,开始流程化,用差不多的方法拼,去获得差不多的回报。但当回报不确定时,就会踌躇不前。这样看,我其实没有很好的适应内卷的氛围,在程式化的内卷中,我很少获得胜利,也许是对于确定的目标拼不过别人,因为我觉得枯燥乏味难以坚持。但好处是,面对不确定的事情,我很敢做。因为对我来说,不确定就是机会,未明的结果就是惊喜的奖励,不知道会获得什么,不知道别人怎么做,就是给我最大的空间尽情折腾,尽情做自己。
万老师描述了一段很共情的话:“社会对小学生的期待是星辰大海,对中学生的期待就成了考上好大学,对大学生的期待是找份好工作,对工作了的人的期待则是买房、结婚、生小孩——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人生进入下一个循环,开始对小学生期待。”
如何成为大人物呢?要有至少一项出类拔萃的硬技能,加上三项必要的软技能——野心、入圈、眼光。硬技能是我一直追求的专业度,可以是自身专业,他要够硬,要有门槛,要有技术含量,这是读研读博的意义;也可以是一项接近专业的兴趣爱好等等。而软技能是可以指导自己,遇事能够做出正确选择的能力。
野心,其实就是放弃,放弃平庸。如果大家都那样做,你会有种强烈的压力想和大家一样,这就是平庸,会像地心引力一样自然地把你往下拽。很多人并不是真的只想赢,除了赢,他还想照顾别人的感受,还想不要显得太突兀,还想合群,所以,他赢不了。
心理学家亚伯拉罕 马斯洛有句话,“任何时刻我们都有两个选项:进一步求增长,或者退一步求安全。”成为大人物的第一步就是建立身份认同,把自己当作大人物,在面临“进一步求增长和退一步求安全”这种选项时,问问自己,作为大人物,我应该怎么选。
入圈,因为人得向最厉害的人学习,跟最好的人交流、碰撞,特别是得有合作才行。而现象是,往往最厉害的人都集中在一个圈子里,要不带艺入圈,要不做学徒。入圈,要“君子不党”,当加入一个圈子跟一群人合作的时候,不要把圈子当作封闭群体,不要把自己当作一群人中的个——要把圈子想象成一些各怀绝技、性格各异、想法不一的人的“组合”,把自己想象成那个组合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种圈子就不是小群体成群结队而已了,而是真正发挥所长、互相配合的合作关系。
小人物都是一群一群的,大人物都是一个一个的。
大人需要是个“通才+长板”的人。因为大人物需要解决复杂问题,拥有许多通用智慧。同时,还要一个明星邻域足够让所有人看到。这种组合能够快速进入新邻域,并在新邻域建立特长,同时理解高水平竞争。做题家的思维是跟一群人卷标准化的寻常项目,把别人淘汰下去,是零和思维;大人物则是带着大家一起,是多赢思维。所以小人物成绩越好朋友越少,大人物成就越大朋友越多。交朋友最好的方法就是大家组队去冒着风险,付出汗水,拿出性格来做一场。
入圈在一开始就得有:“供给侧思维”,不要问“我怎么才能取代别人”,要问“我能为别人做什么”;不要问“圈子能给我什么”,要问“我能给圈子什么”。而给到圈子的东西应该是从前没有,当你从圈外带来后大家才意识到好,真的需要的东西,有点像伟大的产品引领消费习惯的意味,而发现这些需要眼光。
眼光,是发现不寻常之事,做不寻常之事,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保持好奇,提升敏感度,主动创造不平凡。大大人物会被不平凡的机遇吸引,如果你的行为模式接不下眼前这个大机遇,你要做的是改变你的行为模式,而不是放弃机遇。
万老师最后说:“伟大的国家需要大人物,需要很多,很多的大人物。如果不是你,又能是谁呢?如果不是现在,又要等到何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