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我想从一句诗开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知道这句话吗?这是周敦颐的《爱莲说》。古往今来,许多人都将它作为对莲清正不染品格描绘的佳句,可我也听到了不同的声音。有人说,莲出于淤泥,是极富养分的泥土给予了白莲生长的所需,怎么能贬斥养育白莲的泥土呢?这是忘本!那时的我第一次看到这种观点的时候,感觉很有道理,但也感觉很矛盾。一面是这诗妙美对我的吸引,另一面是这种观点与诗所产生的对立感。当时的我也没想清楚,便一直放着。到了后来,见过了许多的类似现象,我便有了一种新的认识。
有时候我写出来段文字,就有一种强烈的表达自己情感意愿的诉求。所以你想,周敦颐写出这段文字所表达的是什么?是他对于清正廉洁的赞颂。要是在表达自己情感时还要思考泥土与莲的关系,我怕他不能一挥而就成这样的诗句。我有时候就特别希望别人能知晓感受我文字语言中的所想所表,而不是一直揪着我的文字语句中的问题。
然后,我还想,为什么有新闻发布会或者记者发布会时,说的人总是字字小心、句句考量呢?我想,就是因为听的人永远不能通心达意吧。他们总爱在一字句之间找话题,总爱在旁闻中发挥自己的文采,将它写成供人们茶余饭后闲谈的题材。也许是古时交流不广泛畅通,成不了大影响,到互联网时代,还是茶余饭后的谈,只不过是几千万、几亿人谈了,唇枪舌剑、言语伤人便可以实现了。
扯的远了,也许,“知我心,通我意”本来就不能寄希望于大多数人,知音一意,便由此而生吧。只是希望大家能在听人话语、读人文字时更加关注于所要表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