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重温了成甲的文章,里面有一句话我觉得非常认同。
不仅仅是摘记名言,而是描述读书后受启发的内容,和我过去的哪些经验相关。
我在读李笑来的《把时间当作朋友》的时候之所以感触那么深,而且能记住书中的内容,就是因为我能够把我小时候的经历和书中的内容联系起来。比如书中谈论到的积累,我小时候之所以数学能够在班里名列前茅,就是因为姥姥平时教给我99乘法表的基础常识,这样我在刚接触乘法的时候就没有那么陌生了。这就是一种积累。
还有读Beyond Feelings的时候,有一个章节就是描述当一个观察者,我还是联想到了小时候我特别爱观察的特点,这种特点让我非常能够发现自然生活中的一些规律,并且激发了我自己对他们的思考,包括读书的时候我那会儿居然也就自然而然的把一些知识和生活中的例子联系起来了,但我发现我越长大这能力越退化。现在读书反而开始用了最原始的方法:标重点,画线。
这种方法把一个个知识变成了独立的点,而不能让你以往的知识产生连接,这样做很低效。只有在阅读的时候看到一个很有启发的想法的时候联想到生活中才行。这样做才有价值。或者在看到一个有启发的话的时候,应该问自己问题,
“这个想法(概念)能被应用到什么样的场景?”
“我平时在哪些时候都忘记了这个想法?”
就比如循环(loop),周期,积累,复利这几个概念本应该有很强的联系,并且应该结合使用,但我平时在看待一个问题的时候却没有把他们联系起来,这种思考就是低质量的。没能形成网状结构。
别提网了……我就连线都没构成……但,至少我现在知道我应该把一个个知识点(概念)连接起来,并把他们结合使用。形成一个网络。这样我的思考质量才会提高,我的读书效率也才能越来越好。不然如果我读书只追求速度的话,我只会是读完一本书之后一段时间就忘掉了。而且还安慰自己说大部分人都是这样……
扯淡!如果你连作者在书里说了什么都不记得,那你读这本书还有什么用啊??还安慰自己大部分人都这样?这纯粹是自己欺骗自己……
这里放上成甲文章的原文,有意的读者自己去看看,这文章对我很有帮助。
https://mp.weixin.qq.com/s/e8iiU9_dVqOuZywV293k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