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爆发给昏暗的东汉王朝敲响了最后的丧钟,朝廷无力抵御全国各地蜂拥而起的农民起义,准许各地可以自募兵勇保境安民,随着起义被镇压下去,豪强也顺势而起,东汉朝廷彻底被架空,朝政分崩离析,汉室名存实亡!究其本质,黄巾起义只是一个导火索,而汉朝百年的官员制度才是最终引发豪强割据局面的根源。
科举制是隋文帝时期才实行的,一直实行了一千多年,在当时的社会,科举制的确会死良好的官员选拔制度,可是在汉代没有,汉代是第二个封建制统一帝国,但在官员制度上并未完善,官员没有品级,区分官职大小凭借官员俸禄来区分,最大的问题是在官员选拔上。当时汉朝的重要选拔官员方式为征、辟、举荐,前两者是皇帝即大臣看中某人才华直接招之任用,可这对整个王朝来说远远不足以满足天下官员的所需缺额,大量的官员还是靠举荐而来,这也就造成了一个威胁皇权的利益集团出现。
举荐即举孝廉,这不像科举制有一个衡量标准,什么是孝廉,就看举荐的说法怎么说,随着王朝的统治进入中期,都逃不离贪腐的问题,举荐制也就跟着变味了,被举荐的人都是地方的世家子弟,并且他们入仕之后,又有众多在高位任职的亲属提拔,仕途自然一路坦荡,也就是国家的大部分官员被全国各地的世家集团把控,这也是魏晋时期门阀世家的最早形成期。而世家集团对皇权就是一个巨大的威胁,西汉一朝一直在打压世家,可是东汉就不一样了,光武帝刘秀成就霸业一个原因就是当时世家的大力支持,东汉建立后,世家开始进一步掌控国家权力,而这对皇权是一个致命的威胁,从光武帝是宦官和外戚开始轮番染指政权,虽说宦官和外戚互有争斗,但二者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依附于皇权,是皇帝用来制衡世家崛起巩固皇权的的,贤君明主可以维持这种平衡,一旦遇上昏庸之主,失去了皇权的控制,各方势力就会开始大肆争斗,使朝政败坏,东汉一朝除前三位君主,其他大多是幼主继位,大权旁落于外戚,皇帝更多的是依靠宦官来夺回权利,原本用来制衡世家的外戚与宦官到头来反而束缚了皇权。
汉承秦制,建国初期,实行的是郡国制,后来历经景帝、武帝两朝,封国制已名存实亡,总体上又回归到郡县制基础上,在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对各郡的控制,在郡上设州,每州设一刺史,当时的刺史只行监察之权,地位也要比郡守低很多,差不多和县官平级,但能当此任者都是皇帝旁的近臣,可以上达天听,相当于现在的某集团董事长拍自己的秘书到下面的企业视察,哪个企业的总经理敢不出门迎接,及时这个秘书级别比自己低很多。所以说刺史地位虽低,然郡守对人家也是很谦卑的,慢慢刺史的地位越来越高,逐步有了行政权,东汉末年掌握了军权,促成了豪强割据的局面,因为最初的郡县制是很难实现割据的,就算郡守拥有所有权利,一郡之地,地小人少,不足以支撑割地称霸的局面,而州就不一样,东汉末年,天下十三州,掌控一州即可割地称王,三国时期的刘备不就是独占益州便可建国吗。
不完善的官员制度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汉朝帝王在错综复杂的利益集团中一直在寻找保证皇权权威的平衡点,本身就是有高风险性的,只要几个昏庸无能者继位,这种平衡立刻会被打破,随着某方势力的增长,皇权就会被架空,曾经强大的帝国也会就此日落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