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
枢
庸诚 著
乘势行道于天痕顺纹理而去
入静至无于元玄连无极而返
《自序》
运化所示,奉天而演,因缘际会,自作自序,圣王神交,同参有幸,传习之君,经之枢守。
庸诚
《经枢总论》
说道说道,道德复枢,纳福德旨,因基命果,
建事调气,用物属性,明理化简,弗侵如意,
至先顺序,知行真知,身修武道,卸重卸重。
释 经枢总论
用《说道》说明,道的德性要旨可以复盘失传的道理和技术;《德旨书》是润心正法,用它纳福和心;用《因果》了解过去的根基,导引未来的结果;用《调气法》掌握做事情的状态;用《属性》学会如何用人、事、物和分类推演;用《化简》学会如何抓住事情的要害,掌握真相;用《如意》做到意识不侵淫事物,以保真元;用《顺序》学会做事先后顺序;用《真知》做到知行合一;用《弹根武道》学会身体的运用和保养;用《卸重》学会如何卸下自己不能承受的物用。
-----------------------经枢-----------------------
前言 《说道》
第一章《徳旨书》
第二章《因果》
第三章《调气法》
第四章《属性》
第五章《化简》
第六章《如意》
第七章《顺序》
第八章《真知》
第九章《弹根武道》
后告 《卸重》
附: 《道极生一》
-----------------------经枢-----------------------
前言《说道》
说道
道德,物共。
诚承道之德旨。
道,水去,凡生业,术用必究。
道之神隐,内外化转,合为一宗,分为同出,两者一体,有神住此。
象,可说,神居内,不可以说;性,属气,住万物,气性贯通,同连异抱一。
神无所在,无所不在,居于中宫,无所不居,分分合合,无分分合,是强名分合以明嗣。合为一宗,是以分为同性,分为同性,是以两者一体,两者一体,是以神住其内。神之德布分天下物中,其德宗内涉其旨,领旨者得一贯通,经枢可复以。
释 前言
道的德性,是物的共性。
诚心诚意秉承道,秉承她德性的宗旨。
道,生法,水去为法,水逝如法;法生术,明路为术,江河如术。道行,就像水往下流遇到地势阻碍形成江河的纹理,这就是法;按纹理去行走的路线,这就是术。一切方法,都应该考虑到因果的问题,因为我们生活在运行的业力系统之中,自当谨记慎始善终。但以究竟而言,因果也是幻象。
道的灵神隐藏着,在精神和物质中转化,却没留下任何的痕迹,她的德性始终不增不减,但又分分合合散布万物,合在一起是一个宗元,分散于物还是一个宗元,出处一致。分合的表现都是象,因为他们无论分合都是一体的,道的灵神就住在这里。
能说得明白的,是我们眼睛看到的物象,居住在物象之内的,无影无踪,这个玄妙的灵神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本质属性,所谓真象,其实就是属性的一脉之气,她住在万物之中,同类相互感召,连接,异类相生相克,对立统一,这些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
人的元神存在于人体中的道理和道存在于世界的道理是相同的。元神好像哪里都没有,其实每个细胞,甚至更微小的物质,都是由她充盈而生,她无所不在。元神好像住在人体的膻中穴的位置,她又同时住在人体所有的地方。元神好像分分合合到处游走,其实本质上没有区分分合的分别,分合的名称只是为了讲得清楚,更好的传承而强行的说法。合在一起是一个宗元,是因为分开了属性本质也是一样的;为何分开了属性本质也是一样的呢?是因为这两者是一体的;为何这两者又是一体的呢?是因为道的德性居住于万物之中。讲不清的,只能试着讲一讲啊!道的灵神之厚德分散在天下的物中,她的德性虽然无色无味,随缘自然,其实也是有宗旨的,领会到并遵循她的宗旨,可以融会贯通事物的真理。遵德旨的人如天使一般,天命神技和于一身,大道的本源之要令,神通的技术,都是可以由之复盘的。
第一章《徳旨书》
徳旨书
道之德,德之旨,通物心,咸万物,和天下。
积德为己,可谓归位,利他为人,是为积德,二者之为,合为一宗,道之德旨。
水性近旨,利而不争,无色无味,不固其形,居上润下,居下淀清,不节不费,动态平衡,不持维真,其性自然。
故此道性,德旨若存,用之利他,喜之积德,远用隐行,无心而施,辱德之德,上善随缘,归宗自化,玄令神通;神德布物,物咸于旨,人德利物,令立其功,用德济德,尽德勤德,德以诚见,诚与旨合,道之德旨,领旨则通。
释 第一章
道的德性厚大而承载万物,道的德性是有主旨的,她的主旨能通透万物的心,所以能感动万物,天下得此而和谐。
积德总之还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其实是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帮助他人好像是为别人,其实还是为了自己而积德,为人为己两者,其实并没有任何区别,源头是一体的,也是一个宗元,是道的德性主旨的体现。我们和世界是一体的,我们和他人是一体的,利害自明。
水的德性接近于道的德性的主旨,利助于万物而不争名利,所以无色无味,无形,把她放在杯子里就是杯子的形状,放到茶壶里就是茶壶的形状。她在天上能雨润大地,象征着人居在高位的谦诚付出,不多不少;在低下浑浊之地能沉淀清净,象征着人居在低位能洁身自好,助上和群恰到好处。水,冷可结冰而定,热可成气而上,常可水态润泽。她没有为了节约而不及,也没有太过而浪费,总是动态变化无穷无尽,本质确是无增无减的平衡着。她不把持任何东西才维系了她的纯真,这就是她随缘自然的本性。
所以,道这样的德性,其主旨好像不存在一样,把帮助他人当作帮助自己一样不断使用,又以这种善行为乐。从长远考虑来实施利他的精神,就不怕从短期看来有点对其不利;善行要隐藏起来自己的名声和痕迹,不然就会被一些旁枝末节消耗了精力,沦陷了自己的初心。最好的是本能的慈悲,无心随缘的行善,忘记外界的目光。别不舍名利,德行被侮辱了反而会彰显,换来悠远的感动,他人的赞誉,这是上天的天平。但最终好坏都是人的分别心,忘掉这种分别,随缘自然才是上乘的境界。其实这个道理神秘又简单,重点是能通透万物的心,所以灵验至极。道的神德布居在天下的事物之中,事物都是按照她的规律和主旨运行,人的德性如能像道的德旨一样,利于万物,使其得到成功和智慧,事物就会感化,类似能量同频振动,就能与我元神相互连接。从德性出发,从德旨出发,不要偷懒,不停的使用神性去帮助别人修行正果,你可以从诚心诚意中看到她,诚心诚意和德旨又是一脉相和,这个道的德性宗旨,谁领会实行就能通透而无所阻碍。
第二章《因果》
因果
因果不知,运化不明,果因成线,交错成网。因有善恶,运之升降,果有祸福,思之正反。因为念始,果为报终,运线交织,恢恢天网。役因采果,以果寻因,元玄不灭,因果不坏,运条思理,正养不偏。
释 第二章
不知道因果之间的联系,就不知道命运造化的道理,人生的命运是由因与果形成的线,又由这些线编织成的网,构造而成的。思想是因,境遇是果,原因的善行善念导致了运气的上升,原因的恶行恶念导致了运气的下降,祸福的果报是由最初思想的正面和负面所决定的,所以,意念就是运线的种子叫开始,祸福就是运线的果实叫结束,运线的交织就叫做天网恢恢。你能够控制好思想就能得到想要的结果,你看到现在的结果就能知道过去的原因,我们的灵魂元神是反复转换而不消亡的,我即是神,身体不过是神暂住的殿堂,因果就记录在元神之中,主宰了人生的运气。我们应当清醒的梳理好运线的始终,正心正念的哺育好每一条运线,用思想去带领潜意识自动的走向美好,断绝所有负面的念头,勿使其跑偏。
第三章《调气法》
调气法
心之所缺,物之所补,心之有余,泄之有器。
穿衣戴饰,均以调气,乐食住行,皆为风水;文质布境,调气之方,决则心本,乃则天道。
境以导信,欲饵引行,类以定岗,位列程纲;有为之为,克而反生,境用之道,损名益德。
因果运行,先天所秉,过与不及,用物调和。
释 第三章
心里缺失的东西,是可以用物质来补齐的,这样能完善你的气场,心里多余的东西,也有器物可以泄除你的实余,这样也能达到气场和谐的作用,如果你道德完备到没有任何缺失,是可以不需要外物来辅助调气的。
所有的文饰,就算是穿衣服、戴帽子、化妆、带手表等,都能调节你现在的气场;所有的布局布景,哪怕是放音乐、吃东西、住所和乘坐的交通工具等,都起到了调节风水的作用。外在的文饰和内在的本质都能用来布局相应的境象,这就是调气的方法了。调气的标准虚实有度,是不以外物现象和人的欲望来衡量的,诚下心来感受你就会知道,这颗抛除了欲望的诚心里自有答案,这个答案就是准则,也就是生命的轨迹。
具体操作方法就如同导演一部电影的布局,利用剧情、场景、道具等,先使人信任;然后以欲望为诱饵,再使人自主行动;当他进入状态后,再根据他的属性和德行,把他放到合适的岗位上去;最后把整个剧本所需要的每一位角色的位置,全部配备齐全,形成一个完善的系统,达成所要完成的事业。要做成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发愿去做到自己想达到的目标,去使用一些手法,像是伤害了别人,其实是帮助了别人,像是破坏了自己的品行,其实是修行了自己的品行,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从出发点来说是正念正行的,用调气的方法为手段也是为了德行的修为,方法只要有效就不泥拘于形式,虚伪或是下乘都不过是道具而已,暂时牺牲了自己的名声又何妨,被帮助者走上了正道,这样更成就了道法的端本正源,增益了自己的阴德福报。
因果的运行,祸福的升降,这些都是先天就有的根基所生,但也不是一成不变,不管是太过多余的情况,还是不及缺少的情况,都是可以用补泄调气的方法来完善的。
第四章《属性》
属性
属性无名,强曰其名,随缘之称,方便之门,唯用者宗,变化千百,属性一味,名号万千。
属性之气,药中一味,生克补泄,调气应病,虚补实泄,以至中和,克强生弱,以至平和。
属性之类,一脉相承,其性相近,其象相远,推之则依,演之则明,天地玄机,以此观悟。
释 第四章
属性的称谓是无法命名的,现在的各种称谓是为了表述勉强而来的,为了使用者的方便,都可以自行定义而名称,这个是属性称呼运用的宗旨,他各种变化就像中医里的一味药,药性分类衍生成千百种药物,都是由最基础的属性分类出来的。
属性代表性质类属的一股气,与一味药中的药性道理完全一样,他们按照生克补泄的方式来解决各种病患,做事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没有区别,有多余的实症就用泄法,有不足的虚症就用补法,有过于强大的属性就用和他相克的属性减少他,有较弱小的属性就用和他相生的属性增加他,这样才能达到阴阳调和的运用,做任何事情这是化解问题的根本方法,触类你就得旁通了。
属性代表了这一类事物的共性,本质上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外表上却各种模样相去甚远,其实外表掩盖了人们的判断,如果真的能弄懂属性的本源,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可以依托属性推论出来的,甚至可以把事情的原委重新复盘,所谓世界上很玄很玄的道理,从这里下手,都能找到出口,只是你能有这个缘分知悟就能通达很多了。
以下是古今属性运用举的几个例子:
零数:零维,无极,道
一数:一维,太极,混沌
二数:二维,两仪,阴阳
三数:三维,三才,天地人
四数:四维,四象,乾坤坎离
五数:五维,五行,金水木火土
第五章《化简》
化简
合并为化,守一为简,兼减为用,诚德为宗。以性相分,以类相合,合之为一,并至归宗,归宗曰简,其要必见,守一庸诚,其事自全。
释 第五章
按照属性分类合并在一起叫做“化”,化到了不能化的时候叫做“简”,其实万物全息一体的观念就是简化到守一了。兼并而减少是化解问题的过程中的用法,尽诚尽德是处理问题的宗旨,这样才能不违初衷的则心而行。既然是以属性区分出来的,就应该以事物的类别合并在一起,合并到最小的单位,兼并而减少到事物的源头,寻根到最后的一个单元,这就是化简了,在这时候,事物的要害就清晰的在你眼前,只要始终守住诚德的本心,成败都已是不存在的假命题,因为事情此时已经很和谐完备了。
第六章《如意》
如意
如意如意,接纳其遇,纳接则受,受报则担,担之则和,气和则顺,顺之意如,意如如意。得失之妄,心之所淫,对错不分,何妄之有。
释 第六章
如意就是如其所愿,是需要是自己能接纳人生所有的际遇,如果不能接纳反而一畏抵触,就会不能承受,烦恼就由此而生了。唯有接纳才能如意,接纳了所有发生才能真正承担因果的祸福之报,能够承担,内心之气才会平静和谐,这种和谐的状态是顺应了天道的规律,所以内心心意才会通达自由,心意通达到了无所阻碍的地步就叫如意了。患得患失的虚妄之心,其实是人心欲望的过度,其实世界上根本没有对错得失这个东西,对与错、得与失都是一体的,能明白了这些,妄心不知从何而来?
《忘忧草》
忘忧在忘,与乐同行,服草忘忧,众逆不留,
兑类相养,求之和同,入类绝敌,习至纯阳。
庸诚
第七章《顺序》
顺序
世人颠倒,着象居假,求得且失,求乐且悲,穷极尽欲,忧烦反复,执于颠倒,迷于顺序。
天下顺序,见于因果,衍生祸福,以知先后,果因相生,绝始终灭,因果如环,序列如梯。
时宇之行,阴阳为序,因果生长,先炁后刑,因一生二,果二成因,生三生万,依此为序。
欲得仙道,先去人气,欲成大树,必先除害,无害保身,长生自长,去疑从信,信志同征。
释 第七章
现在的人理念是颠倒的,太容易被事物表面的假象所迷惑,想要挣钱又想要开心,却总是适得其反,人的欲望执着至极,产生了烦恼又执迷在烦恼中徘徊,形成恶性循环,这就是顺序的颠倒了。
事物顺序的规律,通过因果衍生的祸福,可以得到答案。果和因是相辅相成的,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有一才能有二,人若想直接吃掉第二口饭,是无稽之谈。因果的衍生是一环扣一环的,它的数列顺序像梯子一样排列着。
时间是按顺时针方向行走的,所以我们的世界是先有阴然后再有阳的,先有原因然后再有结果的,先有开始然后再有结束的。先有了元气灵魂后才有了有形的物资,事物生长的规律是先生存后发展的,原因“一”产生了结果“二”,结果“二”又变成产生“三”的原因,结果“三”就生发万物了。从“一”开始一步一步的操作,就是顺序的正确打开方式了。
如果要成仙得道,需要先去除人身上的习气,要成大事者,需要把所有风险都去除掉,保持不夭折就自然会做大,常常保持去除风险就能够长久。其实道理跟中医治病是一样的,去除害处是“泄”,发展壮大是“补”,他们两者互为阴阳关系。做事情的方法是先生存再发展,先去除有害的再添加有益的,就像杯子里的水如果不倒出来,就难以装下别的东西,这就是先“泄”后“补”的原理了。所以明白了这些,自己相信的就留下,怀疑的就去除,自己相信的和自己的理想共同踏上实践的征途,没有什么是不能达成的,这就是遵循顺序的规律做事了。
第八章《真知》
真知
知者不知,行者真知,真知忘理,不达不灵,教论近愚,受之可效,行行之道,当知则迷。
人事合一,入一我亡,精一至极,灵自全知,元动中发,理欲后行,心动则动,自制则明。
即兴而作,借力而行,来之则用,用皆为材,祸福立功,喆物成刑,神功自运,真知不疑。
道法运传,百派争鸣,一元分分,本脉残存,丛学乱耳,唯诚归宗,归之真我,世上真知。
释 第八章
认为自己知道了的人其实是真的不明白,当你一直在用一个有效的思维达到了结果,又很难用语言说得清楚道理时,那是真的知道了,不能有效的做到就认为自己知道是假东西。真正懂的人,说出来的道理听上去好像很笨甚至有点可笑,学习的人却能达到想要的结果,能够执行做到的道理,当你真觉得自己知道了,其实你已经迷失了。
知道和不知道是一体的,这是道性。当真想了解一个事情如何做到极致,首先要当作自己已经死了,这样才能忘掉所有无关的事情,与这件事合为一体,进入当下。诚心诚意又谨慎仔细,立志把事情做到精益求精,当人能够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时,所有事情的道理自然都能够明白了,因为我们的灵魂是全知的。意识到行为都是因为元气动才动的,人的潜意识中往往会夹杂着欲望和固有意识模式,客观的清空原有的认知才能更好的行动。人常会因为得失心而心动,可以说是心乱了,我们的意识就应该立刻察觉出来这种变化,马上就修正这种被外界牵动的心念,如能不断的精进,人的智慧就可以通达至圣了。
人生每一次演绎都是独一唯二的,享受那种利用突发变化而创新的演绎过程,是即兴的精髓,本来是不好的发生,但通过处理得当,变成了一个特色,反而很出彩,越是不好的,就越能变成难以复制的经典。这有点像太极的借力打力,现在可以为我所用的资源都是好材料,安排的好就能创造价值。利用物资和规则创造一个系统,所谓造势,这种自信的状态以及看问题思维的视角,可以形成一种气场和格局,让整个事情就像设置好的导航一样,系统自动运行达到目标,这是千真万确的,不要有任何的怀疑,真的相信才能做得到。
本源正道流传,法门无穷无尽,各家学派各持一词,也都是有道理的。各家学问由道的本体这个源头而发源,流向各派支流,本源的东西所剩无几,大家像是盲人摸象,后学被繁杂的信息所淹没,迷失了方向。人的心储存量是有限的,装得太满就会迷茫,一旦迷茫就会心慌,各种负面的东西就来了。唯有让自己诚恳恭谨才能专注当下,唯有专一才能找回本来自己,找回真我才能达到真知。诚,是世间道理高一个维度的东西,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
第九章《弹根武道》
弹根武道
造化相通,万灵相感,无上无无,无上有一,无为无有,灵积为有,灵积之无,万有出处,积加不错,无象之动,炁元之始,运行之道。
弹根武道,不抖不僵,动而维平,不持维真。
弹性, 流动, 如水。
止思,耳内返听;气感,身随气动;运气,忘行于背。
元神,通流如水;络者,经路流节;振动,弹根同连。
导、点、聚、通,华生。
释 第九章
世界运行和功夫运气的道理是一样的,万物生灵相互感召联接、能量转换。无极中的“没有”叫“无”,生出了最源头的“有”叫“一”,这无中生有的道理晦涩难懂,“无”本就是“没有”,是灵神的意念累积才产生“有”,灵积的“无”才是所有“有”的出处,意念的积累虽然我们看不见,但是每个点滴的积累都不会浪费和错过的,在无形这一面起了内在的作用,气就是通过这个源头而产生的,弹根武道运气的原理就由此可见了。
以弹性为根本的武学内外功法,抖动或僵硬都是名分不符的表现,如果你尽诚、尽德又尽力了,就不要去执着结果,当你不去把持名、利、权、情的时候,就会豁然开朗的回归本真,不会去做多余的事,也不会去节省能力做事,始终在境遇动态的一问一答中平衡着,平衡并不是眼睛看到的物象。
这种状态弹性如钟摆般轮回,如水般流云迭动,象水一样变化随型,这是内气之动。
停止了大脑的思想和潜意识,耳朵里像打哈欠似的返向体内听察,沉淀下来,就会感受到气的所在。让身体跟着气息的运行随缘的运动身体,保持大脑停止的状态,自然自动的行气。在有思想杂念不能静下的时候,至少也要保持行气的感觉在背部行走,最后连这个念头也忘记了。只要以气带动身体,就不会抖动和僵硬。
元神是所有运行的发源,主导念,念的维度是高于物质世界和时间的。元神的发动如流水,可链接宇宙中的一切灵神,顺流而去,遇到节点就像水遇到障碍一样,形成江河纹理,这就是经络的路径,气的运行遇到的节点就是穴位。万物振动的共性,弹性才是根本,同频振动能够连接事物,相感互通而传输信息。
元神可导入世界任何的灵,他们是分散组成世界的无数个点,这些点创造了有形世界,也组合成了一个巨大的灵。通过这些点的连接,形成通道,聚合信息和分发信息,就像人体的经络一样,气在此运行,汇集于元神这个中央处理器,吸收有用的信息和能量,去其糟粕,元神在精进中日益强大,神性滋生。
后告《卸重》
卸重
太上曰俭,卸重之方,德不载物,卸承之量,内卸其机,外卸其用,担之有余,受之有间,素我身心,物意皆清。
水去千流,重法者迷,天下之道,唯诚不破,心应其情,诚解其数,观心知度,问诚知路,卸重而行,一见光明。
释 后告《卸重》
老子三宝,其一为“俭”,它最核心的内涵不是节俭、朴素,而是卸下人不能承受的物用,腾出更多空间去承载,可见古人多以卑贱的称谓称呼自己,也是同理,由此可以知道卸重的方法了。源于因果的分别心,当你先天秉承的德性空间不足以承载过多的福报时,只有卸下你现在所承受的物用,来提供更多的空间,如同电脑卸载一些不必要的程序一样,能增加内存量和运算速度。从两个方面去腾出德性空间来承载,一方面是身体的口腹之需和穿戴享用,另一方面是思想的喜恶和欲望,就像长期欲肉相伴之人,开始身心都吃素一样,整个人轻松多了。
开悟的道理和方法太多,背负了太多的道理,反而会迷乱自己的内心,天下的道理唯有“诚”与“心”的相互配合,才能够不断使用而不匮乏。“心”是对世界反应的测量仪,就像温度计一样,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得到了“心”的反馈数据后,“诚”就会像看温度计的大夫,去抉择吃药还是打针,确定治疗方法,“诚”能让人正确的决策。所以,用“诚”观察“心”对外界反应,可以知道问题的所在,就能更好的决断而指导行动。“心”问路,“诚”抉择,就是知行合一,所有的情绪变化都是“心”对外界现象的反应,并不是真的,诚下心来就会发现,内观精神的本体才能了解真相,卸下了背负的一切多余的东西,才能知道怎么做到,做到了知行合一,内心一片光明。
结语:尽诚、尽德、尽力
既然无缘知到,何必强通破缘,静候天命之托,敞迎因果之报。贱身而解德薄之重,寡欲而散鬼神之恶,量力而施,结缘而教,勤勉而还负,人用之而泄吝。命若不授,则保诚之根,债若难清,尽养德积荫。
施而不显见慈悲,滴水穿石见功夫,轻入中,道之门。
《道极生一》极为天之祖,道为天之母
道极生一,天一生水,阴阳在三玄,同三要化五行,值世之常。属性住物,分类而别,同类而推,取相而占,无不观之,不智而明。
《三要》 天时,曰:机。地利,曰:理。人和,曰:修。
要领:天时为灵变之机,地利为法术之用,人和为元玄之保。
说: 天人相互,法术物理。
顺序:守弗侵为一,通法术为二,灵不疑为三。
第一章 ,天:机
要领:灵疑之变,谓之不和,心之变而破其功。
说:
知天不可意,可谓意天,信天不疑,故不以日象知,疑则变生。元之灵,天之灵也,通之修,恒日月,识者莫敢论之。
万物在道之内,道在人心之内。
欲学则教之,己出愈有;欲和则使其立功,利消德长。德非己之功,乃使立其功,不疑其灵,故不破风水。
万灵心谓之变数,灵疑为变机,破气。
无心非愚,兴旺非福,冠彩以定,中和至胜也。
天星变而人元消,人心变则天地改,避天地之刑,防人心之变。
信力可感灵心之心之动,通神。
第二章,地:法术
要领:随水去为法,行纹路为术。
说:
道极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一生水,水生法,法生术,术明万路。水下流而成江河,人随势而乘度去,历溪径为术指,终汇流成海,故天下法术三千,源于一。
元神,通流也,如水;络者,经路也,如水逝文理。稀者,导、点、聚、通,强也。节之求,心之中,神修。
去留省万物,往返连乾坤。
乘势行道于天痕顺纹理而去,
入静至无于元玄连无极而返。
若水之道可识万物之变,
若一之道方明负世之观。
第三章,人:弗侵
要领:意不侵淫事物,拂意侵如拂尘,弗侵。
说:
人识理而明理故为圣,人识一而无一可为神。纤尘不染,万物不沾,无侵。修短合度,灵通通浮。无正无反,天极而相,然也。
食色,补给,意无侵,益元也;功名,行流,机之随,益命也;得失,假象,气之动,益用也;至乐,元营,随阳忘,益修也。
抖僵测心淫,依意拂之侵。
附: 《杂说-两篇》
《阴符机》
名以配实,谓:道,名不符实,谓:刑。
名实将平,道动所致,盗天平之机,乃直取明强,必有刑伤,果必唯平。人盗之必先于天而唯平,以果盖果,暗符天机而远其刑。
名刑之用,无非是泄名补实之法;
时机之动,不过是日中彗心之道。
《不抖不僵》
抖则太过,僵则不及。
名大于分则抖,分大于名则僵。
抖则力过于需,余力乱行则抖;
僵则力不及需,少力间隔则僵。
重名者,嗜欲颇深,行而不知,重力无道,非慧养,抖见;
重分者,好为众师,知而不行,重论轻力,非德养,僵见。
抖僵见,失度已明。
抖者泄之,降位以平,僵者补之,升位以行,
至不抖不僵而妙生弹性,名刑相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