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课第162天(20190402)
1.情绪别浪费,好好开智慧。2.感受内在空间。
给孩子理解和关爱
今天读到一篇很好的小文章,很有感触。文章开篇就是一句很意味深长的话,一句告诫父母们的一句话:“孩子不怕累,不怕苦,怕的是不被理解,不被真爱!”对这句话,我深有同感。
文中以小见大,通过对待放学孩子的不同做法及孩子的不同反应揭示了教育的真谛。生活中有两类父母,第一类父母,也是绝大多数父母,他们一到家,所问的问题大都会围绕孩子的学习,通常都是:“作业写完了吗?”“功课有没有问题?”虽然是有意无意、轻描淡写的问话,久而久之,却会让亲子间心与心的距离变得越来越疏远。因为就像大人在外工作一天需要回家放松、休息一样,孩子们经过一天的学校生活,也会感觉很疲累,也希望回到家里,能感受到父母给予的亲情和温暖,让心情愉悦一下,放松一下,才会更加有精力去投入到晚上的学习中。而非一回到家里就接受父母对他们学习上的“格外关心”,这会让他们感觉很厌烦、很压抑、很抵触,孩子在内心中会有这样的呐喊:“你们爱的是我还是我的学习?”大多数孩子们无法理性表达内心的意识,只能用行为和父母对抗:顶嘴、磨蹭、坐不住、沉默不语、惹是生非……
而第二类父母,是有爱的能力的父母,一回到家,看到孩子,首先会和孩子打招呼:“宝贝,妈妈回来了,妈妈挺想你的,今天你累不累啊?晚上想吃点什么,妈妈给你做,以及别那么着急写作业,玩一会再写吧!”而孩子往往会因为父母理解自己而努力,会很轻松快乐地去完成他的作业。因为当人被理解、被关爱的时候,最愿意付出努力去回馈关爱和理解自己的人。
父母无须去关心孩子飞得高不高,只须关心他们飞得累不累,快乐不快乐。孩子需要的是被理解、被看见和被关爱,而不是被要求!当父母们真正把关爱和理解给到孩子的时候,他们自然会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因为人的自制力是和受尊重程度成正比的。当孩子对自己没有要求的时候,不是生活在“缺爱”当中,就是生活在“溺爱”当中!因此,当发现孩子状态越来越不好,对父母越来越抵触的时候,并不是孩子出了问题,而是父母的爱出了问题!(宏光)
只管播种,不问收获
朋友因为有事没有参加上周的沙龙,今天和我聊起来,便和她分享了我听后的感悟。其中,分享老师谈到在陪伴儿子准备中考的过程中,只做好自己的事情,当好“后勤兵”,让儿子感受到妈妈的安心与信任,结果是喜人的。
这让我想到一句话,只管播种,不问收获。就如我曾读过的一本书,书中的那个主角――创造了“奇迹苹果”的木村秋则。木村说,我只是培育了最适宜果树生长的自然土壤,帮它们适应正确的、自然的成长环境,每天陪伴它们,抚摸它们的树干,和它们说说话,鼓励它们的努力而已。
可以说,我们也耕耘着这样的一块田地,而地里的苹果树就是我们的孩子。我们为孩子准备了一块什么样的田地呢?施肥、除草、除虫,有时甚至喷撒“烈性农药”,因为我们急于看到内心所期望的那个“硕果”,而结果却往往和初衷背道而驰。
我想,教育孩子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给予孩子一个自然的、爱的环境,放下比较和评判,丢掉指责与抱怨,用源源不断的爱去改良那片滋养和培育孩子生命的土壤,让他们深深根植于广袤的土地,让他们尽情向天空伸展,以最自然,最渴望的姿态去融入自然、拥抱自然。然后,我们会欣然、欢喜地注视着那个已然成长的孩子,饱含热泪地说:“谢谢你们如此努力、快乐地成长!”(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