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树丽
这本书的作者是王晓明教授,他在书中不仅讲了鲁迅的生平,还对鲁迅的作品和思想进行了非常深刻的剖析,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鲁迅。
读过鲁迅先生的《润土》之后,我们都知道鲁迅家境还是不错的,而且鲁迅从小就生得很可爱,非常体面,长得也漂亮,周围的人都很喜欢他。
1881年9月25日,鲁迅出生在绍兴城的一个大户人家中。他的祖父周介孚是翰林,在京城做内阁中书,算是标准的京官,周家在当地确实可以算得上是呼风唤雨了。他的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
为什么鲁迅的文笔那么好,这源于他读书多。大概在他六岁时,鲁迅开蒙读书,后来进了三味书屋,跟着寿镜吾先生一块儿学习,他学《论语》《孟子》《尔雅》,读历史,读《鉴略》《诗》,读《西游记》,读白居易的诗、李白的诗、杜甫的诗。从鲁迅的阅读顺序上能够看出来家里人对他很好,家里的祖父母、父母都非常温和,而且尽量引导他先读故事、先读历史,因为小孩子容易对这些东西产生兴趣,容易读得懂。他们家不是用那种硬性灌输的学习方式。
鲁迅的读书顺序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家长很多时候倾向于让孩子读绘本故事多,而让孩子读历史书却很少,我们都知道读史使人明智,但是我们却很少能引导孩子去喜欢读历史。
孩子读历史书有三大核心好处:建立时空认知,理解世界的来龙去脉;培养思辨能力,从多元故事中学会理性判断;塑造价值观,从人物成败中汲取成长力量。
鲁迅十三岁的时候,他的爷爷周介孚参与了一件科场的行贿案,摊上官司进监狱了,家里人上下打点花了很多钱,因为这件事家里失去了俸禄,没有经济来源了,他们家的生活一落千丈。
突然之间家道中落,父亲的性情也变得很糟糕,鲁迅更是看清了世态炎凉。原来他们家在绍兴是非常受尊重的,周围的人都是把他当高高在上的王子一样看待,但是现在竟然把他视作乞食者,周围的人一下子变了嘴脸。
鲁迅的小说《在酒楼上》提到“S城的冷漠”,这个“S城”,指的就是绍兴,就是他的家乡,十三岁时发生的这场变故,对鲁迅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让他对人性有了太多的认识和清醒。
后来鲁迅去日本留学,在日本他并没有朋友,家庭的变故也造成他性格的复杂,让他很难相信别人。
回到国内以后,鲁迅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生理学和化学老师。你看那时候鲁迅的照片,非常帅,穿西装、打领结,一副留洋的派头,很潇洒,也很重视自己的外表,他也满怀希望想做一名好老师。
但是他在教化学课的时候,发生了意外。有一天,他拿着氢气瓶来上课,要给大家演示氢气燃烧的化学实验,他发现没带火柴,就跟学生说,别动这个瓶子,这个东西很危险,我去取火柴。等他取火柴回来以后,一点那个氢气,砰地就爆炸了,炸得鲁迅手上、身上全是血。他再往下一看,前两排的学生都撤到后边去了,然后在底下笑。
这对鲁迅打击很大,他当时内心中升起了一股恨意,他惊异于连学生都这样干。这些学生都是二三十岁的人了,都是成年人,然而他们还做这样的恶事,这件事加重了鲁迅对人性、对当时的国民状况的绝望。
那时候,鲁迅的同僚们都在干吗呢?同僚们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为了能够留住这份工作,或赌或嫖。他们得干点不务正业的事,让袁世凯放心,袁世凯才会认为他们不是搞政治的人。鲁迅又不爱赌,又不爱嫖,又没有钱搞古玩和字画。鲁迅喜欢干吗?他把石刻拓本抄古碑,作为自己的嗜好。因为有人在监督他,他和同僚都被眼线盯着,眼线汇报他在干什么的时候,就说他每天在家里抄碑。
在这种环境下,鲁迅逐渐地养成了一个不修边幅的习惯。我们在书本上看到的鲁迅都是胡子拉碴、穿一个大棉袍,没有穿西装的形象,因为他颓废了,再加上他和自己不喜欢的人被迫结婚,所以他是郁闷的。
鲁迅的文字之所以到今天还非常富有生命力的原因——他不是一门心思地呼吁和倡导,他饱含着自己内心的犹豫。鲁迅是戴着面具呐喊的,他也不是很确定把大众叫醒好不好,姑且戴个面具试着叫一叫吧。
鲁迅有一个自己内心中特别过不去的坎儿,也是被别人不断诟病的坎儿——为什么鲁迅那么爱当官?在民国政府当官,真的是当时知识分子的一个污点,虽然鲁迅很不高兴为民国政府当官,但他还是要争取回到教育部去挣这300块大洋,因为他生活困顿,他经济上的压力很大。
但是鲁迅始终与政治是格格不入的,他并不是一个决绝的完全的革命者,他不会像陈独秀、李大钊那样义无反顾地去做事。
书中说从1933年开始,鲁迅似乎越来越不愿意再像1930年代初那样卖力地冲锋呐喊了。他“非但不愿意再傻乎乎地一个人打头阵,而且也不愿意再像先前那样认真,一意要与对手决出胜负。不再一味呐喊,那做些什么呢?写小说或者做研究,事实上,他后来没有写过小说,他就做了一些研究,写了很多杂文。
可以说后期的鲁迅整个人处于一种烦躁的状态,而且身体状况越来越差。1936年的时候,鲁迅瘦得不像样了,他只有38公斤。
鲁迅写过一篇文章就叫《死》,在《死》当中鲁迅留下了一些遗言,这个不算鲁迅正式的遗嘱,但算是鲁迅最后的遗言。
一、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钱。——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
二、赶快收敛,埋掉,拉倒。
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
四、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
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
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鲁迅先生的一生仅仅五十六年,给我们留下了一整套的《鲁迅全集》。希望大家有机会、有时间的时候,能够翻出鲁迅先生的文集。无论小说、散文、诗歌,都好好地读一读,去体会一下他面具下的呐喊,去体会一下鲁迅先生的冷眼和热心。
为什么书的名字是《无法直面的人生》?作者总结说:“二十世纪的中国人仍然不能正视自己的命运,仍然只能用形形色色的乐观主义——没有对立物的挑战,这些乐观主义都不免沦为肤浅——来鼓舞和麻痹自己,以致到了这个世纪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们仍然不清楚自己是处在怎样的境遇中,仍然在精神的旷野上茫然无措。鲁迅如此,即便是生活在现代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感恩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