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16年1月16号是新一届毕业生召开毕业典礼的日子,看着满校园里随处可见的穿戴着硕士服和博士服拍照的学长学姐们,想想自己,距离本科毕业不知不觉间已经过去一年半,如果顺利的话,再过一年也到了自己离开校园的日子。
从五岁进入幼儿园开始到现在,一直都是以学生的身份审视着整个世界,并身在其中,很难用简单的几句话来总结漫长的求学之路带给自己了什么。从来没有想过要用所谓的象牙塔来逃避现实社会的残酷竞争和各种不容易,也从来不曾认为到了现在这个可以明辨是非的年龄里要惧怕社会的一些什么。
如果说一年半以前的那次本科毕业,更多的是不舍和留恋。那现在,毕业,对于自己来说,更多的是身份、心态和环境的转变,是一次证明自我的全新征程的开始。
有人说,研究生阶段就像一座围城,考上的人想要急着跳出去,置身事外的人又想迫切感受。不管好坏,只要是自己选择的,总归是一次人生路上独一无二的经历。
二
2015年12月12号早上醒来,看到曾经的大学室友发来的QQ离线消息,“我要结婚了,你要有时间最好来聚聚,当然如果实在没有时间,我也表示理解”。毕业将近一年半,这是大学宿舍的第三个要结婚的兄弟,当然除了绝对不能少的份子钱,心里满满的都是祝福。
我们看不到时间的脚步,却能在不远不近的时空里清楚地看到各自生活里的变化。一年多以前,六个兄弟还挤在那个狭窄的集体宿舍里打着游戏、有说有笑。现在的我们,除了偶尔地问好,早已有了不同的轨迹。
以前,“八百年”不会在空间发表心情的小学初中同学,现在都开始晒结婚晒孩子。
人跟人之间总归是没有可比性的,只是我们生活在一个被大众化的社会习惯和标准中间,好像到了二十几岁就必须要结婚,到了三十岁必须要养孩子,家里催促,亲戚关心,他们会说,到了这个阶段你就该做这样的事。
不去追究对与错,更不用辩证社会责任与自我价值,关于爱情,我想很多人还是会愿意等待一个相信爱情胜过接受现实的人吧。
三
上个暑假回本科学校找同学玩,跟他们聊天的时候发现,一年的时间里很多人都已经换了工作。
晚上住进同学租的集体公寓里,环境不好,大晚上窗户外面的工人在施工,公寓的各方面条件也很差。我可以勉强地凑合一晚上,只是很难想象常年住在那里的人如何习惯。
也许这就是很大一部分人工作后的生活状态。
即将面临找工作,有人问我说,你以后会做什么,或者你的梦想是什么。我仔细想了想,告诉他:也许在没找到工作以前,我也说不清楚具体要做什么,或者更理智一点讲,我会利用所学的专业技能尽力去找一份还不错的工作养活自己。另外,如果有机会,我会坚持做我想做的事。
曾经的我们都会在心里盘算着以后要做什么,或者喜欢做什么。而真正开始进入社会才发现,兴趣和职业从来不能划等号。
有人说,不要把爱好当成职业,引以为乐但不能引以为业。对于爱好和兴趣,保持那份初心就好,不要让现实的“铜臭”沾染了心底的这片净土。
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提到过一句话,一个知识分子,应该拥有一份不赖此为生的职业。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做学问应该是他最感兴趣的事,可面对生活,为了得到更好的面包、牛奶,不得不跟金钱利益打交道,所以很难用一边倒的理论去把职业和兴趣划清界限。
对于自己,很难说以后一定要做什么。我想只要是自己应该做的和想去做的,都会尽力做好吧。
我只希望未来我做的每件事都可以更像我自己。
四
前几天偶然间看到一篇走心的文章,标题是《当我删朋友圈时,我在想些什么》。
作者主要分享了我们每天都在刷的朋友圈给他带来的影响,从沉浸在朋友圈带给他的虚荣到关掉朋友圈换来的全新的生活。当把自己的朋友圈变成了别人眼中的自己,是否也是一件可悲的事。
不可否认,微信作为信息产生、分享、传播的平台,为所有人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它也像一个无形的催化剂让很多人的虚荣心慢慢膨胀。很多人,也包括自己,发朋友圈不单单为了记录生活,其中还夹杂着一些炫耀的心思和肤浅的事实。
朋友圈,仅仅只是生活里的一部分,如果把关注点过多地放在别人的目光里,自然就会少了更多真实的自己。
如果每个人都能真实地去表现自己,那我们的朋友圈是不是会换个模样?
关于前途、爱情、工作与兴趣……都是一次次自我认识、自我选择,时间是个引路人,在生活的这部戏里,每个人都是主角。
就像《岁月神偷》里的歌词唱得那样
时间是让人猝不及防的东西
晴时有风阴有时雨
岁月是一场有去无回的旅行
好的坏的都是风景
不是我们善变
只是生活在催着我们向前
可即便这样
我们还是想做自己
希望都能做好自己
2016/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