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勤勉之
编辑 | 宋若谦
晚清名臣曾国藩曾说:“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的住。进德,则孝悌仁义也;修业,则诗文作字也。此二者由我做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
当时,曾国藩的四个弟弟都去参加科考,但却同时名落孙山。而后来他的六弟又一次去科考,失败而回,十分灰心丧气。
于是曾国藩写了一封家书来勉励自己的兄弟,并告诉他们人生的核心就是进德和修业两件事。
长路漫漫,未来未知,是非成败转头空,曾国藩的这句话在当今社会仍然有借鉴意义。
01
进德是最高贵的财富
自古以来,德行人品是众多圣人以及名著所共同强调的东西。《礼记·中庸》里写到,“为天下之至诚,为能化。”《资治通鉴》则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汉昭烈帝刘备也曾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行人。”而这句话现在被纳入教材,被众人传颂,朗朗上口。
要想做好事,必先做好人。修养的花儿在寂静中开过去了,那成功的果实才能在光明里结实。
若人品是歪的,那么九层高塔即使外表看起来再宏伟,那也不过是外强中干,一推就倒。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曾告诫后人,“教人治己,皆宜以正直为先。”只有人品过得去,才能值得他人的帮助与教诲。
道德常常能够弥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弥补不了道德的缺陷。“人才”二字,人在前,才在后,人品比能力更加重要,得先学会做人,才有资格成为栋梁之才。
曾国藩在家书中多次提及德行的重要性,“进一份德,其实就是给自己积累一份财富。”
一个人只有具备了正直、大气的品德,才能够受到其他人的欢迎,做事情也会事半功倍。
02
修业是做人的底气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人而无恒,万事不成。曾国藩一直把努力当做人生的重要原则。
勤奋是一种处世态度,习惯于懒惰的人永远不会懂得凭借自己努力去做一件事情所带来的成就感,而懂得努力的人运气往往也不会太差。
大多数的人失败都源于内心的畏缩以及骨子的惰性。
有的人总把他人的成功归功于天赋,而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时运不济。
曾国藩曾说,“百种弊病,皆从懒生。”
曾国藩不是那种天资聪颖的人,初入官场也不是一帆风顺,但他却能靠着十年如一日的苦读以及下得了狠心的刻苦钻研,而让自己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和技能。
纵使后来位高权重,一旦发现了新的领域,遇到新的能人,他仍然能够放下身段去学习、去请教。
以谦虚的态度做人,以踏实的态度学习,在持之以恒中归纳修正,德业并进,则家私日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