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冕是《儒林外史》开篇第一人,是被作者吴敬梓赞为“嵚崎磊落”的人物。关于王冕,我想很多人都会背诵他的《墨梅》: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诗如其人。
自学成才
王冕生于元末,是浙江诸暨人,七岁丧父,十岁起因家境贫寒开始替别人家放牛。他一边放牛,一边读书,三四年后,也就把书读明白了。有一天他看到雨后的荷花很漂亮,心里想着画下来才有趣,可是身边没有画工,于是他又开始学画,专画荷花。“初时画得不好,画到三个月之后,那荷花精神、颜色无一不像只多着一张纸,就像是湖里长的,又像才从湖里摘下来贴在纸上的。”很快名气就大了起来,于是便边放牛、边读书、边卖画。到十七八岁的时候,家里不再为衣食发愁,他也就就无须放牛,每天在家里读书、画画,自得其乐。
淡泊名利
王冕二十岁的时候,学识已经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也无一不通。但他读书的目的只是为了自己快乐,并不去求官爵,也不喜欢交纳朋友,终日只是闭门读书。他自比屈原,模仿《楚辞图》中的屈原形象,自己仿制了一套衣服。于是便常常戴着高帽、穿着阔衣、拿着鞭子、唱着歌曲、乘着牛车,带着母亲在乡间游玩。别人取笑他的穿戴,他丝毫不以为意。
知县时仁是一个趋炎附势之人,为了让告老还乡的老师危素高兴,便派人让王冕画了二十四幅花卉册页当作礼物,这些画果然得到了危老先生的赏识,于是他就想见见王冕。时知县派人去请,被王冕拒绝了;然后自己又亲自去请,想要在史书上得一个“屈尊敬贤”的名声,结果王冕干脆躲了起来。在王冕心里,非常厌恶时知县的为人,当初作画也是碍于乡人的情面,现在若是勉强他去攀附权贵,那是绝对无法接受的,于是,他干脆离开家乡,到了山东济南。半年后,听说危素又回朝廷做官了,时知县也升迁离任了,他才收拾行李,又回到了家乡,吟诗作画,陪伴母亲。
隐居会稽
六年后,王冕的母亲病重,临终前给他留言道:“我看见这些做官的,都不得有甚好收场。我儿可听我遗言,将来娶妻生子,守着我的坟墓,不要出去做官。”王冕答应了母亲。
此时天下大乱,朱元璋已经起兵称了吴王,因仰慕王冕的大名,专程到乡下去拜访他,两人“促膝谈到日暮”,朱元璋更是佩服他的才识。几年后,天下一统,明朝建立,开始招贤纳士,并且重新制定了开科取士之法:三年一科,用《五经》《四书》和八股文。王冕对此颇有异议,他说:“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了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并且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代文人有厄!”听说朱元璋要派人来征聘自己做官,便连夜收拾行李,逃往会稽山中。他隐居在会稽山,直到得病去世,终生以读书为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