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欲望和需求的化身,是无数欲求的凝结。
——叔本华
一、需求是什么?
所谓需求,不过是人的一种缺乏感,是人们对现实和理想之间落差的感知,是消费的起源。
然而,不管进行了多少消费,我们真心想要的产品和服务与我们实际购买的东西之间,总是存在着一道巨大的鸿沟。
这道鸿沟,
就像是浩瀚宇宙中的黑洞,永远也填不满;
就像是女人家中的衣橱,永远都缺一件衣服。
二、为什么要讲需求?
需求是一切商业的起点,是人们消费的原动力,是我们人类社会发展的底层逻辑。
我们一切的欲望和缺乏感,都在我们的大脑中形成,
而只要我们呼吸着,大脑就会不停运转,千百万种需求的气泡就会在思维的海洋中不断冒出来,
这些气泡里孕育着的,正是商业的萌芽,财富的种子。
三、怎样才能洞悉需求?
人类终极的需求是什么?
金钱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何为自由?
财务自由、时间自由、精神自由……
我认为,我们终极的需求就是自由,绝对的自由,
或者说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很显然,这个终极需求实际上是没有目的地的。
在“自由”之下,我们的生活就犹如一个五彩斑斓的球,
无论你从哪一个角度去切,都会看到不一样的需求图景,
它们风格迥异又相互交织,并极具启发性:
需求,可以从实用性和情感性来切,
表面现象背后,往往隐藏着截然不同的需求,譬如:
前些年我在大街上随意挑选了一款手表,目的就是看时间,后来有了手机就把它束之高阁了,那款手表满足的主要是掌握时间的实用性需求;
尽管现在仍有手机可看时间,我前几天还是在瑞士商城专柜挑了一款浪琴手表,这个手表满足的就是彰显身份的情感性需求。
实际上,伟大的需求创造者懂得如何调动起客户情感上的兴奋度,来强化卓越的产品性能。通过为人们提供更好、更轻松、更愉悦的途径,来提升人们情感上的满足感。
需求,可以从梦想与痛点来切,
从正面来讲,人人都有梦想,每一个梦想都是一种巨大的需求,在这里不由得想起了葛大爷在《甲方乙方》中开办的“好梦一日游”业务。
从反面来讲,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有生活中的痛点和麻烦,背后其实都隐藏着需求。
人痛苦的根源,不是来自于生活中的麻烦和不幸,就是跟别人的对比,甚至是跟自己的对比。
痛点越大,需求也就越大。
电影《我不是药神》,主人公程勇之所以成为“药神”,人们争着抢着要给他送钱,就是因为他用印度仿制药解决了“正版药价格太高,吃不起只能等死”这个痛点。
还有什么比“死”更让人感到痛的呢?
需求,可以从物质和精神来切,
哲学两大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千百年来一直在争论究竟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
但无论谁决定谁,这个世界都被分成了两个部分:物质和精神。
抛开哲学不谈,物质需求是基础,精神需求更高级,而富有精神意义的物质从来都是好产品。
需求,可以从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来切,
美国的马斯洛讲,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可分五个层次:
生理需求:吃喝拉撒睡,性,呼吸;
安全需求: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资源财产所有性,工作职位保障,家庭安全;
社交需求:友情,爱情,性亲密;
尊重需求:自我尊重,被他人尊重,信心;
自我实现需求:理想、抱负,道德水准,问题解决能力。
需求,可以从贪、嗔、痴、慢、疑来切,
所谓贪,
即众生对于色、声、香、味、触五尘,或财、色、名、食、睡等五欲境界,产生执着贪爱的妄想心,所贪即所需;
所谓嗔,
即对于违背自己所贪爱执着的境界,产生恼怒、厌恶等心念,帮助人们逃离所嗔之事物即需求;
所谓痴,
即心念混混沌沌、无有智慧,所以人们总是喜欢简单而非复杂,“傻瓜式”操作永远都有市场,极简主义顺应人性;
所谓慢,
即目空一切,眼中无人,骄傲自满,自以为是,轻慢别人等心态,如何装得与众不同、碾压大众,需求长盛不衰;
所谓疑,
即对于一切人、一切事都不信任,心怀疑虑,妄生猜忌,是非纷起,每个领域都需要“实话实说”栏目。
需求,可以从任务、时间、关系、群体、角色来切,
从任务的视角,如果把消费者看成一个处在任务中的人,那么通过对消费者任务的分解分析,可以发现他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哪些环节存在问题;
从时间的视角,我们总喜欢怀念过去,喜欢憧憬未来,这种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知的尝鲜都属于缺乏感;
从关系的视角,人的本质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与他人发生着联系。从与他人关系的建立、维护、变化、结束等环节,我们会发现各种潜在的需求;
从群体的视角,人们考虑做某件事时,会参照某一个群体。这种落差来源于哪些群体有而我没有,或者我有而群体没有,对应的是渴望、从众、回避、融入等典型行为;
从角色的视角,我们每个人都在社会中承担着多种角色,譬如你是妻子的丈夫,孩子的父亲,下属的上级,领导的下级,客户的商家代表,社会的80后……
这个角色定位和真实的自我是有落差的,当我们分析需求时,可以问一句:作为一个啥啥,你应该怎样怎样。
需求,可以从更快、更多、更便捷、更便宜、更好玩来切,
更快: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快的马,而是更快地从A到B,所以出现了汽车、火车、高铁、火箭……
更多:超市比小卖部提供更多商品选择,世纪佳缘、百合网,给单身狗提供更多异性选择;
更便捷:滴滴打车解决的是比出租车打车更便捷,移动手机解决的是比座机联系他人更便捷;
更便宜:淘宝颠覆的不是实体店,而是高成本、不方便的购物体验;
更好玩:俄罗斯方块、魂斗罗、大话西游、红警、CS、魔兽争霸、疯狂的小鸟、吃鸡……
需求,可以从行业研究来切,
1、借助研究行业报告,可以了解行业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变化的趋势。
至于报告的来源嘛,很多的,如:
艾瑞网、艾媒网、199IT互联网数据中心、中国行业研究报告网、 腾讯大数据、百度数据市场、阿里研究院、IT桔子、投资中国网等等。
2、对行业的名词与名词关联词、功能词、头部公司品牌词进行搜集并分别搜索,在应用市场内搜索下载行业相关APP,时刻关注并分析行业内的最新产品,背后对应的都是最新需求。
需求,可以从用户交流来切,
如果你已经有明确的目标群体,那么直接与用户交流是一个好办法。
与用户交流的形式有很多,譬如:
问卷调查(实地、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渠道)、电话回访、一对一访谈、组织聚会等等。
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其实都是通过问答的方式获取用户反馈,因此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注意:
1、问题及选项要逻辑清晰、通俗易懂,避免专业词汇;
2、确保问题的中立,避免带有主观诱导性;
3、一个问题只关注一个重点;
4、选择性问题的选项要全面,避免用户因为没有更好的可选答案而勉强选择一个凑合的答案等。
需求,可以从用户观察来切,
很多情况下,人们并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甚至是可以要什么?
例如,20年前有多少消费者想得到现在非常流行的,诸如智能手机、网络购物、移动支付等。
那么可以采用观察法,通过听其言,观其行和抓其神,来获得关于顾客需求和欲望的新鲜的、深入的了解。
品牌营销专家马丁•林斯特龙在挖掘用户潜在需求时,通常会选择一定数量的用户,深入他们的日常生活。如此,他能够敏锐的捕捉到,用户那些习以为常的、甚至完全忽略的事情。
他作为研究者和旁观者,会尽量全面的观察和了解调研用户的细节信息,他们的表情、动作,他们的穿戴喜好和风格,他们的说话方式、沟通方式,他们如何使用手机和各种日常用品,还有他们的汽车内部环境,他们的厨房、浴室、甚至是卧室的细节……
他提出的7C框架小数据分析法,可以了解一下。
观察用户,除了深入其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可以潜伏在产品相关的论坛、贴吧、社群里,观察分析用户的讨论内容,了解他们的偏好、厌恶点、吐槽点等,从而获取到真实的需求反馈。
需求,可以从数据工具分析来切,
阿里指数,类目排行榜和搜索词排行榜,可以研究哪些品类热门或涨幅迅猛;
TalkingDate网站中移动观象台下的AppStore排行榜,可以研究哪些APP爬升迅速或者新出了哪些APP,背后对应的是热门需求;
站长之家网站中排行榜之行业排行榜,研究十二大行业中哪些网站上升神速,背后对应的是热门需求;
亚马逊魔镜中商品排行榜,可以研究海外什么东西热销,考虑能否引入我国;
淘宝生意参谋的市场行情,可以研究某细分关键词的搜索人气和在线商品数量,关键词倍数越大,越值得操作;
爱站工具箱的关键词挖掘,试试搜下“防、如何、怎么办、咋弄”等关键词,展示的结果都是强需求问题。
这11个角度,有思维、有方法、有工具,备齐了道、术、器,再加上刻意练习,即可炼就一双火眼金睛。
洞穿一切隐藏在人心深处的需求和欲望,即可打开商业财富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