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你看,他是不是可以媲美前两天那个31岁跳楼妈妈的渣男老公了吧!”
年前,一个妈妈给我们留言,说她正在经历家庭变故,心里负能量很多,不知该怎么处理家庭问题,希望我们可以帮帮她。
她和她老公是高中同学,十年没联系,之后闪婚。之后自己生娃才九天,男方的父亲过世,她因为坐月子,没有给她丈夫很大的安慰。而男方在她坐月子期间,和婆婆没有管过她和孩子;她一直在娘家,孩子出生六个月,男方陪妈妈,看过孩子两次;给过唯一的一次生活费1000元。而她婆婆因为婚前彩礼的事情,一直耿耿于怀,而老公没主见,是个妈宝。
感情上,她说:我个人觉得一直都是我在付出,当我不愿付出那么多的时候也就没有了。
31岁妈妈跳楼事件出来的时候,她觉得自己的老公就很像事件中的的男主角,渣的一样一样的。
她从"跳楼事件“中得到的启示是,我的老公是个渣男,我该怎么办?
这个时候,好像有些东西隐隐不对。是的,媒体批判的事件中的渣男,是整个悲剧发生的原因之一,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大众对号入座,从事件中除了找到一点共鸣外,没有其他的解读,没有任何的反省和自觉,这是个很可怕的事情。
如果要做检讨,就应该做全盘的检讨,而不是在个体行为上。
对个体来说,你能说她错了吗?我觉得不能。因为在如今这个偏向物化的社会,我们很多人在成长过程,受教育的过程里,始终没有机会去碰触人性和真正的自我,所以很容易被有心人士或者媒体煽动。
对媒体,在一个事件发生之后,我们的媒体一味的去指责一个人的”渣“或者”恶“的时候,放大和煽动情绪。其实才是事件最可怕的方式。
我们都知道,产后的妈妈中,有90%的妈妈有产后抑郁,如果媒体一直放大一些家庭事件的情绪,不往好的方向引导,就会有很多像上面那个妈妈一样,很容易把自己带入事件当中,去跟着向外批判和指责。
有时批判和指责会让你觉得被安慰。但是次数多了,你有没有一点警觉。这些说法真的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好吗?它在安慰我们的同时,难道不也是把关系中的每一个人推得更远了吗?难道不是在说我们自己很蠢吗?我们从一开始,就选了一个这么差劲的伴侣,还是说,我们注定要跟一个根本不能承担责任的物种共同生儿育女?
其实,很多新闻事件中,最大的受害者是大众,因为这些事件层出不穷,在这个社会里一再发生,今天是在别人身上发生,谁知道下一次会不会在我的身上发生?它是一个随时会爆炸的东西,我们都是受害者。
蒋勋老师说:真正好的、有文化的规范的,是内省的,不是向外指责的。一味的向外指责,就没有能力去解读更多的信息。
蒋勋老师在《生活十讲》新信仰一章里面有一段话很值得我们去思考:
“我常常觉得在人世间所经历的受伤、挫折、坎坷,都是一个领悟的重要契机。这时候我们又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社会所发生的各种问题事件,每一个事件都是非常好的学习机会。
如果我们的媒体能够有更深的思考,有更大的悲悯,比较哀矜勿喜的去看事情,而不是嘲讽或者尖锐地批判,社会大众所得到的领悟跟检讨也会比较深。”
“所以我们要检讨的是,如何在教育当中一步一步地把思辨的能力建立稳固,一旦有突发状况是,就不会乱了方寸。当他能够看到生命的真相时,就不会被假象所迷惑。”
02
▼
1972年,因为曾父想在退休前喝到儿子的喜酒,年仅19岁的曾志伟为了完成父亲的心愿,娶了18岁的王美华,早早地步入婚姻的殿堂。
三年后父母亲离异,各自又都重新组成新的家庭,随后又生下同父异母的弟弟和同母异父的妹妹,这在两个生活中只有爷爷奶奶却没有爸爸妈妈的孩子心里,曾宝仪俩姐妹似乎被人遗忘了一般。即使成年后,曾宝仪也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去掌控自己的童年阴影。
她害怕独处,会焦虑,需要很多朋友和家人不断地围绕着她……
她想要去拾回”不熟“的父母亲情,需要自己努力去付出。
给父亲写信,维持四五年,也未获得一封回复;
高中毕业典礼,鼓足勇气给父亲打电话,得到确认会去后,心想”怎么可能”;
为了帮助妈妈,极力配合妈妈”被需要“的心态;
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因为对他们有既定的期待,期待她们能像传统的父母一样,给她无怨无悔的亲子关系。只不过,她的期待常常落空。
父母是她非常大的人生功课。终于在失去从小带大的爷爷之后,她开始检视自己和父母的关系,同时学习不断疗愈自己。
她开始大量的去阅读与旅行,花了很长一段时间去明白,“我要如何因应,如果我的父母其实都不是很会当爸妈的时候,我该如何自处?”
她开始把与父母的关系看作是一个炼金的过程。让他们带给她的过去,不再成为她未来人生的包袱。
03
▼
我们没有办法去定义每个家庭的相处方式,因为家庭是宇宙中最神秘的细胞。
深深认同一句话:家庭是充满悖论的,每个家庭都包含着生与死。
但是所有的问题,与外界沟通的管道、从别人的经验所思、社会伦理规则、甚至道德等等,都是教我们从自己身上找到力量,回顾到心的问题,如何定住你的心,免受外层的干扰,学习找到自处的方式,才是最最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