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完电影《怦然心动》后,我迫不及待开始阅读原著,影片中的朱莉•贝克和布莱斯•罗斯基的形象随着书页翻动而愈发丰满动人。影片终究受时长所限,只抓取了精华部分以作展现。而散落在原著中的诸多细节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原著中的朱莉•贝克信奉:树是圣洁的、她在庭院里饲养的鸡生出的蛋是最卫生的,以及总有一天她会和布莱斯•罗斯基接吻。说真的,朱莉•贝克初登场时,我并不对她感到有多喜爱,甚至觉得她有些自说自话、死缠烂打。但看到后面也就慢慢释然。我们是以上帝视角阅读小说,且不论文化有所差异,对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来说,这种举动(态度坚决地要帮罗斯基父子搬东西、一见面便追着布莱斯不放)也是情有可原、无可厚非。
排除了这些因素来看朱莉,其实她是个非常特别的女孩。首先她的思想水平就远超同龄人。看过原著的人都知道,朱莉钟爱一棵无花果树。布莱斯曾说“她总以为那是上帝给我们这个宇宙小角落的礼物”,能抱有这种想法的人无疑是极富浪漫细胞的,这便是我对她印象改观之始。在那棵大树之上,她不仅收获了落日的瑰丽景象,更领悟了“整体胜于局部”的哲理。这又能充分体现她善于独立思考的特质。到后来,她带着“整体胜于局部”的观念去审视生活中的每个人,一一判断他们的整体是否胜于局部,这已不是普通初中生能够达到的境界了,也许在旁人看来,朱莉行为怪异、不可理喻,可正是因为她与多数人不在一个思想高度上,才导致了大众对她的诸多偏见。多数人眼中的正常女孩应当如雪莉或是米妮娜一般,讨论肤色、耳洞、发质诸如此类的话题。而朱莉无疑就成了异类。
除却朱莉卓越的认识能力之外,同样值得称道的是她与家人们的相处方式和处世态度。在与家人关系上,朱莉与他们无话不谈好似朋友。即使沉默相对,也互相深感愉悦。家人们对她的影响也颇为深远:父亲教授她整体胜于局部的道理并让女儿自行领悟,使她的世界观有了细微的转变;女儿心爱的树遭砍伐之后,父亲及时作画安慰,希望她将树梢的美妙时光永存于心,这不仅仅是安慰,更是细心呵护女儿纯真的心灵;父母发生争吵后,分别来到女儿房间阐述自己想法,不让女儿多想;在朱莉遇到无法破解的难题时,家人们也善于开导,鼓励朱莉说出真实想法并给予建议。不得不说,这样的教育方式应该受到推崇。朱莉的乐观开朗、善于思考,一部分在于她自身的天赋,其余的很大部分要归功于良好的家庭氛围的熏陶。而朱莉也并未让他们失望。孵出的鸡蛋过剩时,她立即想到要报答罗斯基太太,风雨无阻赠送鸡蛋。家庭并不富裕,却不感生活贫乏,活得自在逍遥。目睹了叔叔丹尼尔时而清醒时而痴狂的状态后,朱莉并未觉得嫌恶或丢脸,而是真心接纳他成为家人。这样的朱莉,无怪乎会得到切特(布莱斯的外公)的赏识。
相比于朱莉,布莱斯更加敏感细腻,更好面子且缺乏好奇心和感知力。这也是他开始几年与朱莉不和的原因之一。朱莉心爱的大树面临浩劫,他却并不理解大树对她的重要性。也许可以说布莱斯是普通人的代表,他与朱莉的思想高度一开始并不持平,也就无法理解她的一举一动。至于他后来逐渐喜欢上朱莉,是他努力探索的结果。从某种程度上说,布莱斯的成长较朱莉更加难能可贵,这就要从他的家庭环境来说。他的父亲史蒂芬•罗斯基对朱莉一家充满成见,他嫌弃朱莉家的庭院杂乱、朱莉父亲的画是垃圾、朱莉送来的鸡蛋不卫生。正如朱莉所言,“罗斯基先生表面上看很干净整洁,但内心似乎装着什么腐烂掉的东西。”而从布莱斯对父亲的观察来看更是可见一斑。他注意到父亲虽然曾经是萨克斯风手,却拒绝演奏。朱莉一家离开后,更是酸言酸语,极尽挖苦之能事。布莱斯清晰地意识到父亲虽尝试尝试伪装却难掩悲伤。也许他曾经也有过梦想与希冀,但经历了岁月考验后,他成功了,却也彻彻底底失败了。纵然名利双收,内心却腐朽空虚。以至于触及他人梦想时才恼羞成怒。这种父亲的存在无疑对布莱斯造成了负面影响。家人间关系时好时坏,与朱莉一家形成鲜明对比。布莱斯从未如朱莉一般,深切地感受到家庭的温馨,或者从中收获幸福感满足感,而是学会了隐忍不发,对朋友对朱莉的诽谤之辞虽有不满,却依旧笑脸相对。
幸而有外祖父切特的及时引导,让布莱斯走出困境。他鼓励布莱斯放下心中成见,不希望他迷失自我,他亦点明朱莉的珍贵之处。在他的引导下,布莱斯一点一点理解朱莉的感受,一点一点看清父亲虽金玉其外然败絮其中的本质。他喜欢上朱莉的过程,亦是他认识自我的过程。朱莉之所以会对布莱斯的整体是否胜于局部犹豫不决,是因为布莱斯本质极好,只是受了外部环境干扰。他不忍朱莉感情受伤,偷偷处置他讨厌的鸡蛋。意识到错误时千方百计想道歉弥补。他其实也善良且真挚,虽然之前有些拘役于世故,但这本不是大过。他自身的不断努力也促成了其思想的质变,开始与朱莉的思想相契合。书的结尾说,“那一天,我们开始交流了。”不仅仅是言语上的交流,更是心灵的相通。自种下那棵小树苗起,他们对彼此都不再是浮云,而是瑰美的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