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回首刚刚画上句号的2017年,各种“黑天鹅”和“风口猪”纷纷起飞。
各种新型创业项目鳞次栉比,比如共享概念下的各种产品,比如由直播带动的各个我不说你也懂的产业,比如由创意、写作、游戏周边而带动各种IP改造等。
这其中,我想先就写作这件事去聊聊我的一些小发现和小思考。
曾经我关注过一个百万级的公众号大V,这个百万量级的粉丝是怎么来的,不是我今天要讨论的主题。先说下这个大V玩了一场什么样的游戏。
也算是缘分巧合,在关注这个公众号的初期,他一开始会泼一些鸡汤出来,鸡汤的内容也都属于那种读完浑身爽,鸡皮疙瘩掉一地,然后却又不知道爽完之后该何去何从的东西。可偏偏就是这样的文章,却真能够燃起公众号留言板部分一片痛改前非和各种Fighting!
紧接着,该作者转身变成了一个社会学家,开始大谈特论“社会分层”、“阶级固化”、“突破原生家庭/突破个人天花板”等等议题。说实话,起初,这些文章给我看得是坐卧不安,痤疮便秘,总觉得不花钱学点啥分分钟就要被时间的车轮碾压,被这个社会抛弃。
当这种紧绷和压力积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某个恰当的契机,这位大V又立马变身盖世英雄和精神导师。慈眉善目地推送了一篇文章来告诉他公众号的粉丝们:关注我算是你们赚着了,给你们五折,只要688元,一周七节,XX大师写作课!颠覆你的人生格局!!
这文案中用了太多的例子,谁谁谁,通过写作改变了命运;谁谁谁,通过写作创造了现象级IP;谁谁谁,又通过写作让奥巴马都为其动用特权……总之你不写作,你将活不下去!要不是我那个时候的确没钱,指定688元爽他一个星期。
我琢磨过这哥们儿这次课程的收益:开课前一周大约5.6000人报名,总收益大概350—500万左右,除掉平台分成和给XX大师的出台费,一个星期进账百万,绰绰有余。
制造焦虑,的确是个好主意。
2.
2017年,罗振宇的“逻辑思维”团队,出了一本书叫《我懂你的知识焦虑》,卖得还不错。
书中罗列了很多经济学,社会学的现象和本质,让很多读者明白了造成现状的原因,当时就会有种醍醐灌顶,天灵盖都会被打开的感觉,然后会心满意足地去结束这充实的一天。
聪明一点的,在这种书看得足够多的时候会猛拍脑门,说得好有道理,可然后呢?(然后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该怎么解决这些问题?”、“道理我都懂,可咋过好这一生?”、“说问题谁都会,答案在哪里?”)
然后,他们会趁热端出一款本家打造的移动APP来告诉你,在这里。
在这里,你可以通过一年的课程就实现“通往财富自由”,也有人可以凭借一本“内参”就带你跟马云、柳传志、王健林一起并肩齐飞。
没错,他们的确财富自由了,也的确和某些大拿一起飞过。而你很有可能只会像个吸食鸦片的瘾君子,越吸越上瘾,骨瘦如柴,两眼发黑。
没错,我可以把焦虑之“然”拆给你看,甚至也可以把“所以然”摊开告诉你。可是,我只说我懂你的焦虑,我没说我一定真的能帮你解决焦虑。
3.
2017年年底,微信公众号世界里的一姐咪蒙,推出自己的线上课程,名字叫做《咪蒙教你月薪5万》。课程学费99元,为期三年。咪蒙承诺,学完课程之后如果还没能月薪五万,她愿意退还一半学费。
上线头4天,就卖出去了近10万多笔。
先不讨论99块是否真的能帮你月薪5万,也不讨论这99块大家在不在乎。
我不相信那些说三年后经济能膨胀到让99块最终一文不值的人,我也不相信那些抹黑咪蒙说她最后一定一分钱也不会退的言论。
我只相信这上千万的收入在聪明的咪蒙姐姐手里攥上三年,肯定比在你们手里攥着更有升值力。到最后她才不会挨个去问你们有没有月薪5万,资本转了一圈,我还你一半,又有何妨?
利用焦虑,也可以把你们的票子绑在一起。
前两天看到有个读者整天在其微博上晒各种“训练营”打卡的记录,这是另外一种新的付费成长的变形——把这些自控能力或者目标感不强的家伙们统一拉到一个微信群里,每人收个百十来块钱入会费。
今天布置你一本书,读完你写笔记,别人看不看不要紧,你写就行;明天你要早起,在群里回复1,后天你要跑步,完事晒你的步数。
谓之“群力群策”、“互相监督”、“共同进步”。
这种运营方式,一般对组织者本身不会有太高的段位要求,不用是大V,也不用是网红,随随便便一个“简书推荐作者”就能做。
而关于这些付费入群的小家伙们,我想问一问,你平时都懒得做的事情,真的会因为花了一百块钱而心疼到拔地而起坚持不懈么?
这种管理方式,跟幼儿园的阿姨教我们按时睡觉按时做游戏有何不同?心智不够,拿钱来凑?
4.
2017,他们统称这个叫“知识付费”或“知识红利”。这件事情从源头上是这样的一个发展逻辑。
先给你灌鸡汤,让你想变好或变得更好,这本是件好事情,你当然不会觉得哪里不对。然后告诉你,社会发展速度太快,出名要趁早,机会也稍纵即逝,要行动起来去改变自己。怎么行动?怎么改变?敞开你的钱包,来我的Family!
于是,你暂时不用那么焦虑。他们,也做起了生意。
产生这种焦虑的本质原因,大概两种:
1.
有些东西,你得不到,你却想要。
换句话说,就是你的能力还匹配不上你的野心,所以你焦虑;
2.
你在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因为对于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向来不需要谁去推着执行。
类似上文提到的“知识付费”和“知识变现”的故事还有很多,在互联网腾飞的今天,各个角落都在做着靠脑子和吸引注意力赚钱的生意。
5.
其实,写这篇文章,实在是很不讨好的一件事情,大家削尖了脑袋瓜写些东西做一些事情弄一些气氛,好不容易熬到自己的知识能变现的阶段。嚯,被我这个low货这么一泼,凉了一拨。
还有人可能会说,你今天立了这个flag,如果将来某天自己也做了同样的事情,不觉得打脸么?
首先,这样的事情,我不认为自己短期内能做得好。做不好还去做,不是谋财害命是什么?
其次,我即便将来做了,也不会觉得打脸的。
倒不是脸皮厚,因为虽然今天我带着你们揭露了本质,看穿了形式,但我仍然相信有朝一日终会有人愿意中这个毒,上这儿当。
就像很多女人都知道自己为LV花出去的大部分钱都只是在为它的品牌故事买单,可仍锲而不舍一掷千金,就像很多男人也都明白,皮囊之下有很多其他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关注,可我们仍然会酷爱大胸长腿。
首先要自己足够好,其次要为买单的人负责任。
所以,在这里做两个声明:
1.
之于前面提到的课程,质量好坏我未作任何评价,一是因为我没钱和时间去上,二是我学习效果这东西类似于王八和绿豆的关系,好不好值不值的不重要,看对眼了就成;
2.
并非攻讦或揭穿,只是觉得大拿们的吃相过于鸡贼,也看不惯一些疗效都看不清就乱花钱求药的人,想给他们一些光。
当然,任何时代都不缺周瑜和黄盖的故事,千金难买我愿意。
所以,已经入坑的您,别来喷我,开心就成。
6.
小时候,我的父母有个习惯,当别人家的孩子在某个方面表现得特别优异时,又或者电视里又播出了哪个寒门出贵子的故事时,总喜欢指着我的鼻子说,你看看人家!
然后就会想法设法不惜血本地送我去各种补习班去参与一些“吃得苦中苦”的补习,其实他们不知道我想学什么,我热爱什么,又或者我也只是个有长有短,有圆有缺的平凡孩子。可能他们忙到最后,我都不能“方为人上人”,甚至与他们一样,泯然众人矣。
被逼着去补习班这种事情,在民间的说法里,叫做“望子成龙”。在心理学和价值论体系里,这叫做“期待性焦虑”,是父母对自我实现不满足的一种焦虑转移和重新构造。
可父母们是否知道,一个只有龙凤呈祥没有鸡鸭猪狗的世界,会不会畸形或同质到如同活在末日?
7.
回头看,焦虑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情,所谓知耻而后勇,知不足而奋进。
奋进,是找对方向一条路走到黑,而不是到处乱撞,勇敢,是坚持和执着,而不是一腔孤勇鸡同鸭讲,重点是要找对适合自己的路子。
可以很负责任地讲,学习是一个讲究深度和时间投入的长半衰期事件。不然国家没必要搞什么“九年义务教育”和“985”、“211”工程了。大部分人的智商巅峰在大学前的那12.3年里已经体现地淋漓尽致。任何一门学问,指望着日后能通过一两节课就能拔地而起,不存在的。
首先告诉大家一个事实——不是任何你觉得好的技巧都可以通过学习习得的。
比如李玉刚的唱腔,王宝强的傻劲儿,李白的半个盛唐和爱因斯坦的脑容量。所以,正在学的东西如果选错了对象,那最后只会让自己越学越焦虑。
但这样未免让人太灰心丧气,但也不能否认一个事实,就好比健身锻炼这件事情,不可能练了两天就英姿勃发六块腹肌,但只要坚持住了,对身心健康肯定没坏处;就好比写作,虽然没办法企及鲁迅莫言,但总能帮你梳理自己的知识体系,建立自己的表达逻辑。
只是,孩子你慢慢来,一切都来得及。
8.
其次,我想说一说学习的本质。
古人有云,“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也”。句子中的“术”,便是学习的本质。
学习任何东西,应该大致形成一个“学习-模仿-使用-反馈-学习”的闭环。而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学习一种工具或模型的使用技巧,比如语言学里的音标、拼音和语法结构,比如数学里的计算公式和数学模型,比如物理学中的各种定律和化学方程中最起码的配平。
知识是一个不断重叠和碰撞的过程。
重叠会不断刺激记忆,像是让肌肉一次次充血,最终达到硬邦邦的状态,长成你的本能;而碰撞则会迸发出新的东西,让你在深度和创新上更进一层。
宋代文豪欧阳修写过一篇叫《卖油翁》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卖油的老头,将一枚铜钱放在油瓶口,舀起油灌下去,居然一点都没沾在铜钱上。问及技巧,老头只说“我亦无他,唯手熟尔”。
这便是熟能生巧的典范,这个故事里面其实还隐含了一个先决条件,就是老翁一生的时间都在练习卖油这一个动作,不曾练过射箭、骑马或读书。从投入时间和钻研深度的角度去看这个故事,行行出状元就是这么来的。
这是“术”的层面。
总结一下:
首先,你要明白自己喜欢什么?想学什么?学这些东西用来做什么?是安身立命还是陶冶情操?其次是打算怎么学?花多长时间学?最后,要学会按阶段的检测自己学习效果如何?是否可以出师……
不带功利心,便不迷信那些功利性标题渲染下的课程;明白自己的实际情况,就不会慌慌张张没有方向。
若为了安身立命,需要一技之长,那市场上太多的烹饪,氩弧焊,挖掘机学校都可以满足你,若是为了提高格调,那更没必要操之过急。
至于怎么检测学习成果?
举个例子,比如你热爱机车,我给你辆雅马哈,你能给它每个零件都拆得七零八落,一一码上号归置好,这还不能说明学习效果已经达到,还需要多走一步,尝试着把它们重新组装成一辆摩托车。
在这里,我们能明白一个道理:个体的总和,往往并不能准确地等同于整体。
总之一句话,兄弟姐妹们,别乱花钱和时间,瞅准了刀刃再使劲!
是为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