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是上古、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
第一节 中国文学的源头
传说时期的文学:远古歌谣和神话。《吕氏春秋 音初》:“候人兮猗”。
早期文字和书面文学的产生: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出现了较长的钟鼎铭文,标志着具有文学因素的文本出现了。(以前去博物馆看到青铜器上的铭文只是看个热闹,其实一笔一划都是历史啊。)
中国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吕氏春秋 古乐》:“昔葛天氏之舞,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地,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 《礼记 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我以前也知道诗乐舞三者合一,但我没想过哪里可以证明这一点,也没想过为什么要这样,要思考啊)。
春秋,诗歌从乐舞中逐步分化独立出来。(这能算礼崩乐坏的佐证之一吗?)
第二节 先秦文学的形态
文史哲不分:重、黎。《左传》、《国语》、《战国策》具有突出的叙事文学的特点,奠定了中国叙事文学的传统。 先秦诗歌经历了由宗教颂赞祷祝诗到政治叙事诗,再到言志抒情诗的转变。
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集体创作、秦火、师说和后学之说混杂
第三节 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先秦经历了一个由原始文化向理性文化嬗变的过程。
由巫到史:夏商、周初,巫觋具有重要的地位,远古的咒语歌谣,如《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甲骨卜辞中:“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易》卦爻辞,都是因巫术行为而作。史最初的职务是宗教性质的,《左传 昭公二十年》“祝史祭祀,陈信不愧。”史官世代传业,儒家所传经书可以分为质朴与文采两类,前者如《大诰》、《康诰》、《酒诰》,后者如《顾命》。春秋时期,史官的文化活动达到巅峰,各国都有自己的史官,其中鲁国的《春秋》留存至今。
西周时期,学在官府,文化为贵族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解题,导致上层贵族地位下降和下层庶民地位上升,于是在贵族和庶民之间兴起了士的阶层。民间聚众讲学之风兴起,文化知识由贵族转移到士人手中。
第四节 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先秦文学可以分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
原始文化和夏商文学:夏商的意识形态相同,都以原始宗教为主,夏商文学与原始宗教紧密联系。南音起于涂山氏的《候人歌》,东音起于《破斧歌》。巫史文化的长盛,同时促进了散文的发展。《尚书》中的《禹贡》和《甘誓》;商书中的《盘庚》。
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分封制推行,礼乐文化成为主流,中国进入理性文明阶段。周代文学更加关注历史、社会和人生。
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战国时代 的文化气质,首先,立足现实,着眼现实,很少提及春秋时流行的“天命”思想;其次,士人不再盲目认同既定秩序,表现出强烈的个性和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