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说不需要解释,但我需要说明,其实这个念头在心里存了一些日子,但一直感觉立意单薄,不能说服自己。直到今天才在脑中定下了名字,着手准备。
不解释可以被理解为不负责任,或是洒脱无谓,但多在心中留下的是堂而皇之却不是理所当然。这个想法的起点来自于陈丹青老师讲的一堂公开课上。整体对美学的研究其实没有对我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其中一点对年轻人的尊重感却让我记忆犹新。对话间提到陈丹青与韩寒10年前的一场对话,谈话间让这位学者最感知深刻的是这个二十五六岁的年轻人不是怀着谦卑去请教,而是带着问题去探讨。
此时世界被分为几重
从意气风发的青年出发,是在用自己的感知和世界对话,他心理承受能力或强或弱,也许得到认可,在褒奖的环境里恣意生长;也许受到抨击,在教诲的世界里人云亦云;也许感到委屈,在怀疑的态度中自暴自弃。
从对话的另一方来讲,内心也许充满诧异,诧异于青年的后生可畏,诧异于对自己的极端挑战,诧异于或许不愿承认的喜欢,或是极力掩盖的扼杀。
从旁观的看客出发,可能是无法认同青年的大逆不道,可能是内心单方面的看热闹心态。
但这些都不需要解释,而会随着你在芸芸众生中的力量变化得到相应的肯定或诋毁,韩寒饱受争议,却在文艺青年圈中奉为瑰宝,陈丹青广受世人尊重,却又不掩盖内心深处的野蛮。那既然事情在发生,世界在变化,却又为什么追逐于一些并不一定科学的怯懦和卑微。
他比你早入职场两年,需要收敛你的锋芒,端茶倒水间说明不了你的礼貌,而是被别人消遣的“听话”。其实最可怕的不是你伸手递出去的杯子,而是你眼神中回应的闪躲,你欺骗自己说不想进入弱肉强食的竞争社会,其实是惶恐脱下这层“乖乖牌”该如何自处。不知说到这里,是否有人已经曲解了我的意思,我并不是说你要每天带着一身戾气跟别人争个你死我活,而是需要给自己跟任何一个人抬头说出自己观点的勇气。
说到这里想到最近刚听完罗振宇与罗永浩的一次冗长对话采访,时长6个多小时。一个片段吸引到我。说企业在运行过程中需不需要事事跟消费者或者旁人解释,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但是这其中能够看得开,放得下,抓重点的尺度却不是人人都能把控得好的。一个创业公司,资金链单薄的能被任何事情扯断,却还要尽力去在创意之余让手机整体性能比肩一线品牌,想想都是天方夜谭,但对于消费者来说消费的是手机的全部而不是你的个别闪光点,而这时如何向市场解释说我们体量甚小,望大家海涵,那是在找死,能做的无非两条路,一条关门大吉;另一条就是自己选的路跪着也要走完。
世界的不公平时时刻刻都在,也许你觉得国外的教育可以更大的保护来自天性的灵气,新闻联播里被主席接见的孩子和白宫里跑跑跳跳的孩子怎么就那么不同,但是在这条通往跑跑跳跳的路上需要的是我们点滴的注入,而不是用一个看客的心态评价好坏,不需要解释,需要的都是你的态度,你的行为,你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