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是一本十万个为什么。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着好奇,看到什么都要问一句“这是什么?”即便有的东西之前儿子问过我那是什么,我也告诉他名称。他不记得了,还是得问我。虽然他可能看到别的东西,屁颠屁颠地跑过去,没一会又忘了刚刚问我的回答,但我还是不厌其烦地回复了他。我想,孩子的天性就是如此,对什么事都想一探究竟,但什么事也不往心里去。
正是如此,他一脸茫然地问“我是从哪里来的?”这种人生终极问题,我是会敷衍他的。因为我自己也不知道这个问题,而他很快又会忘了这件事,问我新的问题,“那个花叫什么?”“那颗又是什么树?”
一开始,我以为孩子是真的好学,头脑一热,买了一套《十万个为什么》来满足他的求知欲。我家儿子是个当科学家的好苗子也说不定。没想到,没过几天,就没见他翻过那些书了。我当时那个气啊,恨铁不成钢。后来我也反思了,确实不能怪他,书里很多字他不认得,里面的意思他也理解不了,拔苗助长只会挫败他的求知欲。
如果要让孩子学习知识,就得找一些有童趣的科普读物。我想到的是大名鼎鼎的法布尔的《昆虫记》,就上网看了一些节选,确实如很多评论说的“这是一个昆虫童话”,作者是很有童趣的人,用巧妙生动的语句描述了昆虫的习性。我想小孩是容易接受的。不过这次我没有随便就买书了,我发现有《昆虫记》的绘本,就是原本的《昆虫记》多了很多精妙的绘图,孩子一定会喜欢的,就买了绘本版的《昆虫记》。
果然如我的预期,绘本明亮的颜色,卡通化的昆虫插图受到了儿子的欢迎。这些绘本让他爱不释手,睡觉前也要我给他讲书里昆虫的故事。就像每个父母都做过的事一样,故事讲着讲着就要插一些“私货”,诸如什么“做人要像蜜蜂一样勤劳”之类的。现在想想,也是觉得好笑,但哪个父母不真心希望自己孩子能成长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呢?
和孩子一起读绘本的时候,我才了解到了之前我不了解的。我没想到,儿子比我想的要坚强。讲到昆虫捕食的情节,我总是要略过的。一次他阻止了我,“妈妈,继续说下去,我知道它会死。”原来生命力旺盛的他,早就意识到死亡的存在。只是我把他想的太脆弱了,下意识地回避一些东西,让他生活在乌托邦的世界。我才意识到,和孩子的沟通是如此的重要。
不过,这些绘本也给我制造了麻烦。有一次儿子兴致勃勃地展示他刚抓的一只虫子,我正襟危坐,语重心长地和他说:“既然昆虫是你的朋友,你就不该伤害你的朋友。”他垂下了头,“好吧。”然后对着手上的昆虫道了歉,放走了它。看着那只虫子跳远了,我才舒了口气。
我很感谢这些绘本,它们不只是给我的孩子生动地讲了一个个故事,科普了一些昆虫的小知识。更多的是让我在陪孩子读绘本的时候,多了沟通,了解到他的想法,而不是对他单方面的臆想。它们为我架设了通往孩子内心的桥梁。我也认识到,孩子不光要父母去回答他们不懂的问题,更需要父母的陪同。
本文为我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