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都在谈有舍才有得,你想得到A,就必须舍弃B,只有付出了才能有收获。
舍得,流行之初是用来抨击那些不愿付出却妄想成功、只看到成功人士人前光鲜却忽视其背后汗水之人,也是用来歌颂那些放弃已有成就另辟天地的成功者。
“舍”成了智慧的象征。很多人就打着智慧的旗号,大谈舍弃之道。你看,比尔盖茨就是因为舍弃了大学学业,才成就了微软;马云就是因为舍弃了大学教师这样一份稳定的工作,才成就了阿里巴巴;如果按部就班,如果安于现状,他们不可能取得如此成就。因此,我也要出去闯一闯,我也要辞职去创业,我可不想老来后悔自己年轻没有去拼。你们谁也不要拦着我,谁也不要试图阻止我成功。咋一听,多么的正能量,多么的有道理,满满的一碗心灵鸡汤让人无以辩驳。
逻辑错误:(1)他们成功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懂得舍弃,“舍”只是条件之一;(2)他们的“舍”也是在结合自身条件权衡利弊之后的的战略性舍弃,更有无数人做了同样的舍弃却依然默默无闻,只是没有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在经济学层面,这本质上讲的是成本和收益的问题。
在“舍”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成本。你舍弃的东西对你意味着什么,如果真的失去了,你是否可以承受,毕竟不是所有的舍弃都能得到相应的回报。
两人相处,将自己的未来安排好,尽可能的让自己牺牲最小来达成目的。这不是机关算尽,而是负责的表现;因为你得为你两的未来做打算,做决定全凭一头热,反倒是不成熟的表现。
在你准备以“舍”换“得”时,一定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如果这次舍弃没有相应回报,自己能否承受的了?
在渴望回报时懂得付出是好事,但是不能盲目,要知道“舍”亦有道。在经济学上,有效率包含两种情况:(1)产出一定,成本最小;(2)成本一定,产出最大。第二种情况,讨论的是付出之后,如何增加自己成功的概率;第一种情况,正是这里想讨论的,巧妙舍弃,才能将自己的损失降低到最小。
我有一朋友M,作为一条银行底层金融民工,属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那种,时常有一种错觉,总觉得他自己可以有所作为。有一段时间相当迷茫,甚至想辞职去做那些大有可为之事,但这仅仅是冲动,他清楚的知道自己不能那么自私的为所欲为的去折腾。要想得到,就必须舍弃,这个道理他懂;但又要确保舍弃的在自己的承受范围之内。权衡再三,他选择了请假一个月,专心去学习一门技术,等学成归来,他准备一边上班,一边靠技术做点副业。信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人会觉得这种做法太过保守,什么都想要,也许落得个两头空的下场。然而,并非所有的置之死地都可重获新生,如果没有呢?不知M未来怎样,但他在给自己一个希望的同时,没有彻底放弃已有可能,放弃的是他自己的休息时间。在这个充满变数的社会,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一败涂地,再也起不来。炒股的人都清楚,股市无规律,一定要懂得止损,唯有保存本金,才可能在下一个牛市东山再起。
在这个以成败论英雄的时代,我们知道的总是那些功成名就之人,这并不是说没有人失败,只不过他们被人们忽略了。在这个以成败论英雄的时代,任何尝试不能确保自己可以存活下来,那都不值得一试。在这个以成败论英雄的时代,不管你采取何种策略,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成功,途中一定得坚信: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有一笑话,某宝超低价出售降落伞,按常理说,质量肯定比较差,可打开评论一看,全是好评。想想哪里不对,但仔细一琢磨,也对,想给差评的人都没有机会评论了。
我们看到的所谓事实,其实并非事实!它已经被某种规则筛选过了。我们看到很多成功人士孤注一掷、置之死地,都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更有无数孤注一掷、置之死地的人真的就死了。出众的注定是少数,而绝大多数人注定平凡。
在付出时考虑成本,也许显得斤斤计较,也许显得太过理性没有情感,但这何尝不是“乱世”中求生的更优选择呢?
放弃,牢记自己放弃的初衷。首先,放弃是否有助于实现最初想法;其次,如何在放弃损失最小的情况下,达成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