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迁》和《精进》放在一起阅读的好处就是,有很多内容其实是相通的,就像《跃迁》中反复被提及的“底层思维”,对思维、行动、价值观等方面,两本书中的内容可以相互辅佐,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某个概念,虽然用的关键词不一样,但其实说的是一件事情。 对于个人成长领域,这两部书应该事提及频率最多的两本,之前写过了《精进》的读书笔记,接下来,将要谈一谈《跃迁》对于我而言,又有哪些新的发现呢?
一、发现时代的趋势,借力打力
这一章节的内容,更多是思想观念的冲击,从一些日常最焦虑的症结出发,来破除我们之前错误的想法,所以第一章作者在做的事情其实还是“拆墙”,还是在拆思维里的墙。首先要让我们认识到这个时代的特殊性,意识到我们自己陷入的某些亟待拆掉的思维模式,然后才能在接下来几章里有东西可拆。作者说这次拆墙还不够,要拆天花板,那先总结下,这一章作者提到了哪些“天花板”。
首先,对“大脑”功能的思考。关键词是“外包”。 大脑不应用来记忆知识,而是要用来思考、观察、创造和影响他人。对于知识,我们只要知道它在哪可以给我们调用就可以了,不用全部记下来。外包出来的大脑空间,关注那些“更少但是更好”的事。所以第二章的“高手战略”,无论是关注“甜蜜区”、关注“头部”、还是关注20%的高价值,都是强调将大脑的专注点从“面”引向“点”,集中火力干大事。
其次,跟“高手”相适配的学习和思考方式。关键词是“联机”。和陌生人学会协作,从独自思考变成联机的独立思考者,构造破局的系统思维。这是第三章“联机学习”和第四章“破局思维”。
再次,声明一个概念,什么是“跃迁”?关键词是“突变”。跃迁是一种质变,是在前期大量量变的积累下,最终出现的那个质的飞跃。所以它是非线性的一种成长。个人的跃迁有三个阶段:认知跃迁、能力跃迁、能级跃迁。认知跃迁,破除思维定势,对内发现潜能,对外发现可能;能力跃迁,洞察趋势,持续迭代;在实现认知跃迁和能力跃迁之后,能级的跃迁将会带来爆炸式的成长。
最后,在当今时代,高手也可以同时很幸福。关键词“修炼”。 这是第五章“内在修炼”。
这就是本书的大概逻辑。
当然新接触到的观点容易和自己的原生观念做对抗,为了防止读完这一章后天花板没拆好,反而出现矫枉过正的情况,针对以上作者提到的几点,我也加入了几点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首先,对“外包大脑”这个观点,很认同作者的看法,这就像我们呼吁给孩子减负一样,对大脑而言,也应该有“减负”这个觉悟。但是这不等同于不用大脑学习和记忆,相反的,外包大脑的过程更是高效而快速学习的过程。为什么?因为首先,你得知道“知识在哪里”。知道自己知道,才能知道调用的路径。这看起来好像跟“外包大脑”的概念有点相左,其实不然。我是这么理解“外包大脑”的:没有一项主题式学习或者碎片化阅读是“一次成型”,如果要用大脑记住我们学到的每一个细节,对大脑而言绝对超负荷,而且关键是效率低。所以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利用语言、文字、互联网,将所学的东西做好备注或者整理,将在线检索到的辅助知识链接进行存档,这样的话,下次对该知识点某些细节的调用,比单纯从大脑中回忆调取要更高效准确。但有个很重要的前提条件:大脑中因为之前的学习,对该知识点已经有了一个主题式索引。大脑是个关键词检索库,关键词调用的时候,就可以链接到我们之前搭建好的第三方资源库了。 那么,在外包大脑的同时,依然要不断获取我们所需的“关键词”。当然,我还坚持一条:核心关键能力的学习不能外包,而且要越精进越好。当有了能力才能有资格提“外包”,就像跨国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才会把生产外包出去,但是技术核心还是在自己手里的,知识也是同样的道理。
然后,联机学习。这个是我在这本书中最受益的概念,所以有必要拎出来谈谈对我的冲击力。做为企业小职员的我当然有时候也会想象哪一天能成为公司的领导,但是如果我现在成了领导,肯定是那种大包大揽迟早自己累死下属闲死的领导。因为一个典型的特征,我有“自己不会就恐慌一定要自己学会才放心”综合症。PPT不会做?我学。视频不会做?我学。海报不会做?我学。方案不会做?我学。公众号不会做?我学......可是,在现在社会信息冗杂,单靠一个人的力量很难统揽所有所需技能。好东西太多,什么都想学,但根本学不过来,什么都会一点,但都不精。学习不聚焦,成长无目的,这是现代人的通病,也是低效和焦虑的根源之一。所以“联机学习”真的很有必要。有时候自己琢磨不透的问题,别人早已领先一步找到了答案,通过他人或者链接外界的资源,来帮助自己学习,可以更快速获取知识,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不过,联机学习过程中,辨析和筛选信息的价值,就显得更重要了,并不是联机到的所有人和信息,都值得学习。
最后,专注。专注是高手的护城河,因为自己给自己画的太大一个圈,分散了注意力,让自己筋疲力尽。也许,专注,可以治我的焦虑症。
二、站位比努力更重要,向头部努力靠近
今天是一个机会更多但概率更小的世界,处处有机会等于处处没有机会。选择更多往往会带来焦虑和困惑,即使有“斜杠青年”如同天才领军式人物崛起,告诉我们“看,身兼数职但是都能兼任得很好的人还是存在的”的宣言,但是与我而言,“斜杠青年”不适合我,应为毕竟目标太大容易分散精力,燎原之火成星星态势,非我能力所及。“斜杠”毕竟少数,所以努力如果成低效走势,也许真的是站位没有站好。“站位”的含义是指自己的人生定位或者说是个人的战略布局,所以“站位”关乎选择。自古在【“选择”和“努力”哪个更重要?】的论题博弈下,各有各的道理。但是不管怎么样,努力的重要性都是不能抹煞的,因为至少在任何一个时代,要想改变现状就离不开努力,它是基础。而“选择”是迎合时代的特征,在选择太多的今天,要想努力更有成效,就得站得好,就得密切关注这个社会的动向和热门领域,精进自身竞争力,同时还要避免片面理解和涌向热门而造成的“翻车”。
不知道众位看官看到“站位”这个概念时,对这个话题有没有自己的疑问,我先把我的问题提出来看能否引起共鸣。(1)如何去识别真正的“高价值区”?(2)如何发现适合自己的“价值区”?(3)如何能去判断我今日的选择能成为明日的“头部”?
书中有解么?有。古典说了“高价值区往往是反直觉、说了你也不信的区域,而且需要高竞争力。高价值区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所以要有好战略。我们内心希望找准了一个正确的选择之后再采取行动,但是没有绝对正确的选择,也没有一次性成功的选择,而是在选择中选择,选择之后不断调整选择。“要发挥自身的优势”这句话本身其实就是个伪命题,因为“优势”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是通过比较而获得的竞争力,所以,如果没有进入领域真正参加竞争、获得对比,也就谈不上“优势”。所以,理智的选择是基于我们当下自己最熟知的价值领域(而不一定非得是最擅长的领域,擅不擅长,得进入之后参与竞争才能有评判),最熟知的领域最容易、最有可能进入,然后用80%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这个领域20%的精华,快速占领这个领域赛道的头部,这是当下最保守、最明智的选择。当然了,这个领域一定得有价值,如果已经是夕阳行业,也就没有占领头部的必要了。在“幂律分布”的杠杆作用下,通过向头部移动,可以提高效能,获得更大的推动力,强化速度,帮助我们更加快速朝头部移动,“因为好而更好,因为快而更快”。那么剩余20%的时间,可以开放性了解精华之外的80%做为领域学习的延展,开放眼界、提升格局,为下一次的进阶选择做好铺垫。但是越简单的事情,操作起来越困难,因为过程的反人性。
所以总结一下,如何站位和选择头部?第一,从价值而非优势出发,选择自己熟悉的、更有价值的领域(先锁定价值,再创造优势)。第二,抑制冲动,观察竞争对手,思考自己的差异化优势(细分战略、周边战略、农村包围城市战略),决定是否进入领域,并选择最好的角度切入领域。第三,利用二八原则和幂律分布,先占领小头部,再朝大头部迈进。
头部效应是成长的定位武器,而过程中的每一个判断都是反人性的,痛苦做决策时成为高手的必要历练。
选择好领域和头部之后,接下来的行动也是反人性的,因为要“攻守有道”。守,要做到“战略性专注”,要“把事情做绝的专注”;攻,持续迭代,系统性进步,不求妙手,不得贪胜。
三、成为联机的独立思考者
通过联机学习,最终构建一个自下而上的个人知识体系。那么,如何才是“自下而上”呢?
首先,要识别信息来源,一般信息可分为一二三四手信息,越往下游走,信息中的杂质越多,知识就越不纯粹,所以,要先学会辨别一二手信息,站在知识源头去学习,如果无法面对知识源头,那就追随知识源头的人,他们传递的信息更纯、学习时间花得更少,但是精准度更高。识别了知识源头之后,要将源头信息萃取出知识晶体,就像是从书籍中提取关键词,构建出知识结构,就像搭建书的目录框架。
然后,拿着自己打磨出来的知识晶体组合成的框架,去找其他人进行联机,分享和换取他人的知识晶体来补充自己的知识框架,在不断重复和迭代之后,实现知识的跃迁。作者提供了联机学习者的两个很好玩的工具,“联机写作”和“思想夜宴”,将联机的细微火花引导最大化,但是要实践这两个工具,还得看自己朋友圈人脉的质量和社交广度。当遇到问题自己苦思和翻阅典籍无果时,这两项工具也未尝不可尝试,与一群可爱有趣的灵魂相互进行思想的碰撞,想想也是极其有趣和酷的事情。
其次,自己的知识树的积累和延伸,应该从问题出发,要以问题为中心来学习。重要的不是学了什么,而是为什么而学。高效的学习成果往往是伴随着一系列问题的解决,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提升学习能力。所以,比创建自己知识树更有价值的,是创建自己的问题树。问题树依托高价值并且有可能被解决的问题,它包括4个方面:面临什么问题?如何知道自己已经解决了该问题?会遇到哪些挑战和障碍?有哪些可能的解决方案?在这4个问题的引导下,将会调用各个领域的知识和关键词,创建出一个关于这个问题的“问题树”。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应该如何高水平提问呢?有5个绝佳的思考角度:证据(有什么证据证明对的还是错的?)、视角(换一个角度该如何看待同一个问题?)、联系(之间存在某种规律么?之前有遇到过类似的模式么?)、猜想(如果它与众不同,那是什么样的?)、相关(它为什么重要?)。不要做伸手党,在向别人提问的时候,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果时间充足,一定要不停地往更深入去提问,直至触及问题的根源。
最后,要能将自己的知识变成实际价值。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以输出倒逼输入。知识IPO:输入问题(I)、解决问题(P)、输出产品(O)。那这里,强调要解决问题,那就可能容易忽视第三步“输出产品”,问题被解决之后,还要对解决问题涉及到的知识信息进行整理总结,最后设计成知识MVP进行分享输出。这里就像《精进》中提到的最小化可行产品了。将产品输出出去,也是继续联机学习的过程,不断重复上面的步骤,自己的知识体系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
四、识局、破局,升维思考
作者开头就给了一个很大的命题:人生就是一次次的破局。要破局,首先要识局。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要真正解决问题,首先要认识到自己所在的系统,跳出系统来解决,所以,第一序的改变(系统内的改变、状态、体验的改变)是不够的,而是要第二序的改变(系统的改变、模式、结果的改变)。那么,什么是“系统”?系统由元素和元素之间的关系构成,元素之间的关系比元素更重要。即使元素被换,关系不变,系统功能犹在。所以,为什么第二序的改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第一序改变的是元素,第二序改变的才是关系。
既然要认识和识别系统,那就要认识关系,最重要的两个重要的关系莫过于时间和空间。一个人看问题有见地,无非两个方向:看得远和看得透。“远”就是时间关系,是事物发展的脉络;“透”就是空间关系,是事情背后的真正规律。从这两层关系上就接入了两个思考系统的角度,前者是以时间为关系的系统“回路”,后者是以空间为关系的系统“层级”。
回路是一种会自我增强的系统,包括正循环和负循环。因为一旦形成了回路,系统就会通过循环而自我强化,所以利用回路,我们须得利用它的正循环来实现人生的增长。第一,要搭建正循环系统,破坏负循环系统,切断自毁线路。第二,多学习一些自带正向增长能力的技能,如读写、社交、英语等。
低水平勤奋者靠努力,中等水平勤奋者靠方法论,高水平勤奋者靠选择目标。这是一个效率层级。高效能人士的自我管理体系是一个“高效能塔”,底层是资源层,是投入的时间、精力、金钱等;中层是方法论层;上层是目标层,选择做什么、不做什么,以及背后的价值判断。勤奋,也是有这三重境界。在系统的层级里,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上层决定下层,也即目标决定方法,方法决定努力方式。二是下层无解时,可以向上一层求解,每一层都是其下一层的第二序改变。
当发现自己被困在事情层级中,可以用“ETA脱困四问”来重新设定行动。第一问:我在什么情绪之中?给自己的情绪打几分?(找出情绪);第二问:发生了什么?尝试不带情绪来客观描述事情。如果不能去情绪化,就需要回到第一问;第三问:原本想要什么?哪些期望或者目标没有达成?第四问:如何改进?找到差距,正式自己,重新改变行动以达成预期目标。要解决问题必须要摆脱情绪化影响,当识别负面情绪干扰,下一步才能理性识别系统,清晰辨别出问题。
最后,要控制好复杂的系统,要尽可能多的设置一些控制点,多层布点,层层可控,如果失去控制就要及时调整控制点,让目标重新可控。有时候直线未必是到达目标的最近距离,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不防迂回一下,不要一味追求直线,而是去寻找那个阻力最小的线。
五、跃迁者也要修炼心法——做一个幸福的高手
无论技术多么卓越,无论对外玩转得多顺溜,最后还是要留点时间面对自己。隐隐约约那根叫做“成长”的线,是连接在自己内心的,取决于我们到底要成为一个怎样的自己。如果技术是武功秘籍,那么内心的修炼就是武功心法,攘外必先安内,如果外修武功不休心法,总有一天会走火入魔。高手,一定是一个内外兼修的人。
高手的心法是什么样的?此书中的最后一章,提到了三个视角,三对看似矛盾的关键词:看世界,开放而专注;看自己,迟钝而有趣;看人际,简单善良可激怒。
看世界,要有包容的心态、开放的胸怀。开放是一件很不舒服的事情,因为将自己的秘籍分享给他人就会害怕别人超过自己,所以,开放需要修炼。将自己的系统开放出来,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理智选择,在共享的同时,自己也会从这开放的系统中收益,而且,开放的系统不容易变得平庸,更不容易被赶超和替代,反而会在开放共享中不断超越和发展。开放,也要专注,专注可以获得竞争力和自控力,不会被复杂的信息干扰自己的判断,而是专心在自己的高价值区钻研磨合;专注而非钻牛角尖,是因为开放获得了视野,所以只有开放,才能专注。
看自己,不单纯追求“最快”,而要追求快和慢的最佳平衡点,在这个平衡点上,做出的决策最理智,达成的结果最理性。人在第一反应下容易立马做出行动,但是那往往是不理性的选择,系统的反应会有一定的延迟时间,所以要学会自我的“延迟管理”,克制第一反应,等待第二反应。高中语文老师曾经对我们说过一句话:“站在未来看现在。”站在未来看现在,那些快餐热点、舆论八卦、纠结的人和事,也就轻如羽毛,担不了任何的价值,而那些具有长远意义的东西,在时间的淘洗下依然熠熠光辉的东西,才是我们应该专注和把控的理性。这就是“迟钝”的智慧。而“有趣”,我的理解是:要坚持有自己的兴趣,敢想又敢做那些看起来“不靠谱”的事情,呵护追求好奇的本心去尝试那些鲜有人尝试的事情,也就是《精进》中说的“要做一些酷的事情”。
看人际,对自己好的人,要有反馈和感恩;对自己不好的人,要正当反击和捍卫尊严。简单、善良、可激怒,看似功利,却是简单而极致的善良。
六、写在最后的话
在前四章的层层递进和深入中,可以看出古典是一个喜欢深究和对自己要求很明确的人,他思考这个世界的规律自有他自己的一套功法。但是又因为第五章的内容压轴,使得这本书少了点成功学的浮躁和喧嚣,而成为一本内外兼修的个人成长秘籍,更有人情味,可见古典的功力。相比《拆掉思维里的墙》,《跃迁》这本书的格局观更高,思维更加绵密,更有说服力和启发性,在人生迷茫期和转折点,感谢遇见,感谢推荐这本书的,极致聪明而善良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