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馆---脑海中的艺术殿堂,我们来了!
周六和女儿一起参加了天夫画廊组织的中国美术馆写生活动,虽然雾霾重重,心情确是非常愉悦。
女儿已经是第四次参加画廊的写生,轻车熟路,不需要我在身边陪伴,那么女儿画画的时间,我可以好好欣赏馆中的艺术品了。
对于一个门外汉而言,面对每幅作品,我只能发出“漂亮”、“美”、“噢,没看懂”的感叹,倒是馆内各种写生的画面更吸引我。
暂且叫做写生片面观吧!
一种是严厉严苛
这种看起来其实挺吓人,我看到一名神情严肃的长者,用眼盯、手指的方式在作品前高声的说着“大波浪线、大波浪线,你看到了没有?嗯?”
孩子诺诺地回答:“看到了。”然后顺从的在纸上画出大波浪线,然后就是注视长者和等待,她在等待什么呢?或许是长者的认可,或许是下一步的指导。
换做是我,在这么紧张的状态下,那颗敏感、自由的艺术之心是断然不敢轻易出来的。
一种是技术为王
还有一个场景在我看来是很有意思的,一个梳着长发的男士,头戴棒球帽,手里拿着纸笔,纸上画着几个圆圈,男士对着墙上的作品,询问着“孩子们,这是几头呀?”,“是四头身,噢,sorry,是五头身,我数错了。”
一群小学生模样的孩子们簇拥在他身旁,认真的看着男士手中的画纸。
有意思!原来数学在绘画中的应用是这样的,看来工科出身的我,应该也具备绘画的基础技术能力。
一种是互不干扰
互不干扰应该是我见到的大多数,孩子们认真的画自己的画,家长则安静的坐在旁边忙着自己的事情。
这样互不干扰的形式,是我喜欢的,没有打扰、没有指点、没有教训,只有两个相对安静的空间,空间中有守护、有等待、有思考、有发现,被平缓的气场环绕,令人宛然一笑。
不同的写生面相,也反应着家长对于孩子的各种期盼和态度。有急迫渴望成功的,有穷尽一切占领制高点的,也有牵着蜗牛慢慢走慢慢看的。
在我个人的认知体系中,养育孩子就是慢慢认识一个崭新生命的过程,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共同发现彼此生命的独特之处。
正如尼采所说:“每个人都是一个一次性的奇迹。”面对这个奇迹,我想做的就是把它找到并帮助它绽放,因为一个人短暂的一生,能看到几次奇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