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芳君说茶 | 第681期原创茶说
每年一进入秋冬时节,又开启了一年一度养生进补的模式,茶圈里不禁兴起了一股煮茶热。
从优雅含蓄的冲泡,到粗犷古朴的煮茶,如同煲汤,最是讲究慢工出细活。懂行的茶友都知道,煮茶重在煮,但不是煲,更不是熬。如此,煮茶毋须大火烹煮,也不必文火慢炖,而是在火候与出汤节点上寻找最佳的平衡点,讲究的是恰到好处、细水长流。
唐宋是我国饮茶历史上煮饮法大行其道、最懂得煮茶真谛的年代。
陆羽《茶经》中详细记载的饮茶大法便是煮茶法。不过,当时煮茶所使用的茶叶多数是茶末,故能欣赏到茶水交融、沫饽欢腾的妙境,与如今叶茶煮饮还是有诸多不同。前些日子,安徽茶友“兰陵生”给义芳君留言,抱怨别人煮出来的茶汤滋味醇和甘爽,而自己煮出来的茶汤却又苦又涩。
为何有如此反差呢?茶友“兰陵生”的抱怨绝非个例。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遇到一些人觉得煮茶就如同家里煮饭一样,并不需要什么特别的技术。
如此“打脸”的认识,义芳君真觉得可惜了,难怪有些茶友总是喝不到一口好茶。
事实上,煮茶煮得好与不好,恰恰不仅是一件需要平常勤加修习的技术活,还是一件富有雅趣的茶事。
众所周知,影响茶汤滋味有三大要素,一是茶叶原料,二是注水温度,三是浸泡与出汤时间。为什么茶友“兰陵生”煮出来的茶汤会又苦又涩呢?可能与这三大点原因息息相关。
其一,反复煮茶时间太长,错过了最佳投茶出汤时机。
煮茶时最懊恼的一件事,就属不经意间把煮茶这事给忘得一干二净,结果茶叶反复地长时间在壶中烫煮。
好比汽车发动机长时间低档运行,排放大幅增加,长时间地反复煮茶,极容易导致茶叶中茶多酚、咖啡碱等苦味物质溢出太多太快,茶汤滋味就此滑入苦涩的深渊之中,味同喝药。
因而,煮茶时可以根据具体的茶叶品类,设定好一定的煮茶时间,出汤后进行试品,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口感需求进行调整。
一般而言,耐泡度比较低的茶类正常煮茶时间应控制在半小时至一小时内,而储藏时间越长的老茶则由于茶性平和,正常煮饮的时间可长达一小时以上。
其二,没控制好茶水比例。
如果煮出来的茶汤偏苦涩,说明茶汤中的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等苦味元素大大超过了茶氨酸、茶多糖等其它呈味元素的含量。
所以,不论是泡茶,还是煮茶,适当的茶水比例,于茶汤滋味的影响显而易见。
何为较为适中的茶水比例呢?应视人数多寡、茶器大小而严格量入。
一般而言,日常使用盖杯泡茶时的茶水比例控制在1:20比较合适,例如:140ml盖碗的投茶量7克。换作煮茶,茶器容量也相应增加了不少,茶水比例可以控制在1:50,即1000ml的煮茶器,投茶量大约20克。
当然,茶友们可参照此标准,根据不同茶类,结合自身口感,摸索出适合自己的茶水比例。
不过,现在多数人煮茶并非一开始就煮,而是先用冲泡法冲泡几次,让茶叶充分伸展后,再开始煮茶。
此时,茶叶已经是叶茶状,一般只需根据现场喝茶人数多寡,注入超过茶叶水平面二分之一以上的热水即可。
其三,有可能选错了茶叶。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选择什么样的茶叶煮饮,便会有什么样的滋味呈现。
一般的绿茶、黄茶、清香型的乌龙茶、当季新茶等是不太适合用来煮饮,毕竟这些茶叶一是茶性较为寒凉,二是茶多酚、咖啡碱等物质含量丰富,极易在烹煮中肆无忌惮地倾泻而出,导致汤感容易又苦又涩。
煮茶时,可多选择茶性温和、耐泡度比较高的陈年老茶,例如:老铁、老岩茶、老普洱,以及一些虽耐泡度不及其它,但历经时间沉淀,口感更臻纯真,并具有较为突出药理属性的茶叶,例如:老白茶、黑茶、熟普洱等。
总之,“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在寒冷的冬季里,为他人,给自己,煮一杯暖心茶,享受“归来何事添幽致,小灶灯前自煮茶”的惬意,于他人,于自己,不亚于是生活中的一桩美事,而让人心生欢喜,藉此慰藉冬日里的百无聊赖!
本文由义芳君原创撰写,每日分享茶文干货,欢迎爱茶的您留言交流。
了解更多茶知识,请关注私信义芳君说茶(yifangtea888),有问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