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公公婆婆从老家过来跟我们一起住以后,布布的语言体系大大地扩充了一把。
公公婆婆不会说普通话,一开始为了跟小孙女顺畅沟通,只好操着一口蹩脚的普通话。没几天景先生实在听不下去,就让他们说回四川话就行。
原先我一直担心,布布听不懂爷爷奶奶说什么,没想到一段时间相处下来,爷孙之间竟然可以无障碍沟通。
而且她还悄咪咪学会了一些四川话。
比如我给她读绘本的时候,她指着书上的螃蟹张口就来,“螃孩”,哈哈哈,那自然得天衣无缝的表情,笑死我了。
没过几天,她的四川话说得越来越溜了。穿鞋的时候嚷嚷着“小宝贝要穿孩”,过马路时兴奋地喊着“红路灯红路灯!”。
有一天我牵着她走在路上,正好飘着零星细雨,她发现新大陆似的来了一句,“打花雨子了”。等我反应过来,站在路中间笑弯了腰。
那段时间她非常迷“子”字,说什么都要带上一个子,老鼠子,老虎子,班嚼子(好像是一种鸟?),每次说完,眼睛笑成一条缝,神情里带着一股傲娇劲儿,那意思好像在说,你看我多能,会说这么多词!
而且我女儿还有一种超能力,非常神奇,就是她能听懂爷爷奶奶的四川话,不会说,但她总能准确地翻译成普通话,或者用普通话的音调说出四川话的词。
有一天我正在看书,她在小马桶上拉完尿,还没穿上裤子,就跑过来笑眯眯地说,妈妈,小宝贝在打金沟子。
我:???
找我小姑子学习了一下,才明白“打金沟子”就是光屁股的意思,哈哈哈。
再比如,我陪她在小区里荡秋千,她突然说了一声“妈妈掌”。
我又:???
后来才知道,她是想让我扶着她荡秋千。在四川话的语境里,掌=扶着。
后来我看布布在四川话的路上走得越来越偏远,为娘作为一个中文系毕业的研究生,还是有必要给娃矫正一下的。
我把布布拉过来,先给她解释一下不同语言的含义。“布布,你跟爸爸妈妈说的是普通话,跟爷爷奶奶说的是四川话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嘛,这一b兵法用在语言学习上同样有效。
结果当天晚上睡觉,布布躺在小床上睡不着,她就一直翻来覆去地说,普东话,四酸话......
还模仿爷爷奶奶的语调,自言自语道,要得你晓不晓得?晓得此处请自动脑补四川话语调。闭眼装睡的我,笑到花枝乱颤鸡飞狗跳,哈哈哈哈哈。
其实呢,让孩子学会说些方言也挺好玩的。方言是一个地方的魂。我总觉得普通话过于字正腔圆,说普通话的人都显得很“正”,像端着个架子似的,少了那么点鲜活的趣味。人活着,不就是为了那一点趣吗。
这些年普通话的推广工作做得特别好,一回老家,跟幼时小伙伴一起聊天,也都说起了普通话。这时候我就觉得特“装”。普通话少了方言那种味儿,也就少了一份亲近感,多了一些隔膜。
说方言好玩着呢,方言里有很多普通话表达不出来的意味,语音语调如行云流水般流畅的变化里,含着一点嗲,带着一点嗔,动不动飚一嘴脏话,可带劲了。
所以,要珍惜还能和你一起说方言的人呐!
我当年在厦门上学,耳濡目染地捡了几句闽南话,“哇嘎里贡啊”(我gen'ni 讲啊),“粒精岁啊”(你真美啊),如今尽管相隔千里,一听到闽南腔,宛如听到乡音般亲切,瞬间回到东南沿海的八闽大地,回到十几二十出头的青春岁月。可见方言是穿透了时间和空间的。
我也想让布布多学点方言。方言是融入一脉文化的钥匙。掌握一门方言,她就有了乡愁,人生从此有了根,有了依靠。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活乏了,只要还能说起方言,说一句“你在爪字”,她或许就能想到父亲的父亲,祖祖辈辈生活的大山。
那广阔无垠的青山绿水,那哺育她祖上命脉的巴山蜀地,当她能够回望驻足,她的生命从此便不再孤独。有故乡的人都是富足的。那时,方言将是一艘摆渡船,引她渡水近青山。
本来还想让布布学海南话,可惜海南话博大精深,据说语根源自唐朝流传下来的古语。布布在海南待了大半年,硬是一句话都没捞到。
望着窗外,一想起我的娃没法继承海南话,遗憾落满了心间。咳,学四川话也得行咯。
樱宁:厦大中文硕士,创业中的半职场妈妈,分享婚姻、育儿点滴,以及读书观影感想。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樱宁的后花园(ID:aixiezu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