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在认知方面有个原理,叫“对比原理”。两样东西一前一后地展示出来,我们怎样看待其间的区别,对比原理是有影响的。简单地说,要是第二样东西跟第一样东西有着相当的不同,那么,我们往往会认为两者的区别比实际上更大。这样一来,如果我们先搬一种轻的东西,再拿一件重的东西,我们会觉得第二件东西比实际上更沉;而要是我们一开始直接就搬这件重东西,反倒不会觉得有这么沉。对比原理是心理物理学领域确立的,它不光适用于重量,还适用于其他各种感官知觉。聚会时,要是我们先跟一个非常有魅力的人聊天,接着插进来一个相貌平平的家伙,我们会觉得第二个人简直没劲透了——而他(她)其实没有那么索然寡味啦。
心理物理学实验室里有时会用到知觉对比的另一个例子。
每名学生依次坐在三桶水跟前:一桶水冷,一桶水常温,一桶水热。学生把一只手放进冷水里,另一只手放进热水里,之后,教授会要他们把两只手同时放进常温的水桶里。学生脸上立刻会露出好笑的困惑表情:尽管两只手放在同一桶水中,可刚刚放在冷水里的手觉得它是热水,刚刚放在热水里的手又觉得它是冷水。
实验想要说明的要点是,基于先前所发生事件的性质,相同的东西(也即常温的水)会显得极为不同。
这个原理在商业环境下被广泛应用。
假设有人走进一家时尚男装店,说自己想买三件套的西服和一件毛衣。如果你是售货员,你该先给他看哪样东西,好让他花最多的钱呢?服装店指点销售人员,要先给顾客看贵的东西。依照人们的常识,顺序应该反过来才对:要是人们买西服时就花了大把的钱,他恐怕不愿再多花钱买毛衣了。但服装商们是心知肚明的。他们完全依着对比原理来设计销售策略:先卖西服,因为顾客接下来买毛衣的时候,哪怕它再贵,价格跟西服一比,也显得不怎么高了。要是这顾客还想给自己的新西装买些配件(衬衣、皮鞋和皮带),同样的原理也适用。尽管对比原理的预测违背常识,证据却支持它。
这件事情刚刚亲身经历过,在给崔同学买西装的时候,那些领结腰带确实也不便宜,但是在确定买西装之后就觉得没有那么贵了。
还有个例子,今天去商场,旁边有两个商场,一个高大上,一个接地气,去高大上的商场买鞋子,一看价格都是一千起步,觉得挺贵的。然后去接地气的商场去逛了一下,发现一两百的鞋子瞬间觉得好便宜呀,倒是细想想同样的鞋子网上也是差不多的价钱,并没有真的很便宜,这都是对比原理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