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很快,已经在德国度过两年半的时间,期间除了在语言班学习之外,也通过读书、听讲座以及和真实的朋友社交过程当中提高自己的德语水平。接着,在达到B1之后,由于能够学习B2等级的语言学校太远,我选择了在网上进行B2阶段的学习,但结果远没有达到所期望的水平。
因此这一篇我要跟你分享一些语言学习中的失败经验:
1、高估了自己的自制力;
2、低估了语言学习中老师和同学的价值;
3、考试是最好的教鞭;
1、高估了自己的自制力
由于从小在应试教育下成长,养成了学习要靠别人推的习惯。自己感兴趣的学科还好,还能绕有兴致的去学习,但是像语言这种我本身就不擅长的能力,学习本身就是个障碍。
我选择的网络学习平台叫Lingoda,都是地道的德国当地人来担任老师,而且可以按自己方便的时间来预约课程,这一点对于很多不能脱产学习的人来说,绝对是很有吸引力的。
在这里,我简单介绍一下这个学习平台lingoda:
这个网站不仅可以学德语,也可以学英语、西班牙语和法语。从我自己的学习经历来看,不少老师都比较年轻,有的是在校大学生,有的是居住在世界各地的德国人。因此老师和学生有时会有时差,这其实是好事,因为你甚至可以在半夜11点去上一堂课,而不会影响老师的休息,因为他那边可能还是白天。
这个平台有大课、小班还有一对一私教,我选择的是一般3-5人的小班课程。然而,正因为是自己按照自己的时间选择课程,那么几乎每次选择的都可能是不同的老师,甚至由于时间安排的问题,每节课并不能按照顺序来上。这就意味着,老师无法跟进学生的学习进度,尽管也有互动,但是整体效果并不比单向的视频课程好多少。
另外,也许是网站扩张的速度太快,在师资选拔上也许不是很严格,因此老师的水平事实上是参差不齐的。在我遇到的老师中,有的讲的很细致,也尽可能的照顾到每一个同学;而有的则基本上就是照着PPT读一读,然后问一问有没有什么不懂的(这里要说一下,Lingoda的教研组对于课程的教材的编制还不错,文末我会附上B2的全套PPT);而且我们知道即便是德国当地人,也是有其方言的,我遇到老师中有一个口音很重,根本不是标准德语。另外由于每节课一个小班的组成几乎都是变动的,使得原本就比较紧张的1小时的课程,还要分出5-10分钟,让大家来自我介绍,这也使得课程的有效时间缩水。并且课程PPT就是教材,可是经常时间到了,老师要下课,PPT还远没有讲完,这一点也比较遗憾。
当然,如果你选择费用更高一点的一对一私教课的话,效果可能会好一些。我体验过一次,是直接用Skype和老师视频,然后老师会按照你的实际水平来教授课程,并且会及时发现你不懂的地方并且跟进。但我没有上过更多了,不知道固定的私教会不会检查作业,改作业,并且针对个人的具体情况来教授课程。
在我学习期间,该平台的多人视频浏览器插件、软件出过几次问题,在我学习结束前使用的似乎是一个远程会议软件,效果比之前要稳定些。老师作为会议主持人,学生点击参加会议即可,对于视频、声音、即时聊天等功能稍微熟悉下,就可以快速掌握。
我选择的B2资格课程,总共75个课时(有效期半年),课前基本上都会去做预习,因为上课虽然只有一个小时,但是生词量有时还挺大,不预习是真的不行,然而我一共只做了头几次的家庭作业。没有人检查,自己就不由自主的偷懒了,尽管已经三十多岁,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可自制力在这时怎么都不够用。
我高估了自己的自制力。就像看了网上的博主们在家就能做无器械锻炼,我们也蠢蠢欲动,但是能坚持下来的有几个人呢?买了健身房的年卡,但去过几次呢?
因此,如果自制力欠佳的话,还是不推荐在网上大班或者小班学习,而由于只上过一次一对一的私教,其效果到底怎样,还不好判断。
2、低估了语言学习中老师和同学的价值
我曾经自学过一些软件,只要找到相关资料、教学视频,跟着操作就行,配合需要完成的工作,技能也还够用。
我以为,人可以自学任何东西。
但是语言似乎并不是这样,即便勤奋得背单词、作习题好像也很难在与人交流的时候,做到从容自如。
你需要一个环境——比如:一个只能用你要学的语言交流的环境,一个语言学校。
在到德国的第一年,为了能够拿到长期在德国居住的签证,我参加了一个从A2-B1的语言班,这是德国政策上要求的。德语班里,20多个学生里,只有我一个中国人,其他学生对于英文掌握的也不是很好,因此这是一个只能用德语进行沟通的环境。
同学大部分是阿拉伯裔,想要跟他们交流,那就只能硬着头皮讲德语。而这居然增加了我不少自信,由于在镇子上,跟德国人交流的时候,经常会自卑,觉得自己无论是口音上,还是流利性上都差好多。可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我比一些同学的发音要好一些呢!
这让我敢说了。
而老师在教我们的时候,一直都在用我们能够听得懂的简单的德语进行解释,这让我也感到——我听得懂。
除此之外,老师还承担了辅助我们练习,督促我们做作业的责任。这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大不了,但是有那么一位你认识的老师,她在每节课都会跟大家核对作业,并对此做出判断,这本身就促进了我去练习、去做作业。
老师的存在,让做作业有了一个必要性。就像如果你有一位健身教练,他会督促你做一些你自己会找理由去偷懒的练习,鼓励也好,示范也好,他要做的就是把你从舒适区拉出来,进入学习区。
而同学们,有一些好学的,还会在学习中增加了竞技性,特别是相差不多的,彼此较劲,都在努力学习,变得更好。这种良性竞争使得学习本身,又多了一重意义。
因此,尽管去学校学语言,需要坐公交再转火车,来回2-3个小时,交通费也不便宜,但是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使得语言能力得到提高,这比起龟速前进还是要值得的。
3、考试是最好的教鞭
我上完了网络课程后,妻子建议我报名参加B2的考试。但是直到考前一个月的时候,我才如梦初醒般意识到时间的紧迫性。
有位德国的朋友问候起我:“一切都好吗?”我回答:“我不好……”这让人家着实吃惊了一下,因为这是个太不按套路出牌的回答了。
于是乎,在接下来的一个月的每一天,我都很努力的去学习德语:在网上找考试攻略、买练习题、做练习题、写小作文等等。
似乎,大考临头,会让人奋起直追。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没有在上语言班,但是那种考试带来的紧迫感,使得我不得不自己规划自己的学习计划,并且有的放矢的去执行。
考试,是最高效的复习手段。当然,很有可能突击的那几天状态很好,考完之后又全交回去了,但是这还是比没有考试,自顾自的学习效果要好很多。
看到一位博主的分享关于外语学习的心得说:
—在开始复习前,就做一套模拟试卷,成绩应该会不理想,甚至非常不理想,但至少会让你看到你跟目标到底有多少差距;
—在中期再做一套,既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也能适时的调整学习策略,是继续按照现在的节奏,还是必须增加学习强度;
—在临考前再做一套,不管怎么样,这就是现在自己当下的水平了,如果考试通过了当然很好,没有通过,那么就再以下一次考试通过为目标继续学习就可以了。
如果算一笔经济账的话,这事实上是最划算的方法了。虽然有考试通不过的风险,但一次的考试费用可比学费+交通费要便宜好几倍呢!
当然,在这种情绪下,由于是单军作战,自己安排时间,就很有可能早上起得晚,学习开始得也晚,结果,自己规划的任务往往到晚上都还没有完成,这让中途的休息、娱乐都充满了负罪感。有可能学也没学好,玩也没玩好,还不如时间是“被迫”安排好的——自己必须按照那个时间点去做,然后中间的空隙可以用来休息、娱乐。
然而,到了考试当天,我提前了15分钟到了考场,却被拒绝了。因为这个德语等级语言考试需要提前半小时到场,而这在考试报名须知上并没有很清晰的标示出来。他们同意让我顺延考试或者退款,可这次考试就不能参加了。
那个时候的心情,既有点沮丧又有点开心。沮丧是长痛不如短痛,考完不管怎么样,给个结果;开心是一来今天不用考试,二来是我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复习准备了。
后来,我直接报名了另外一个城市的B2和C1的语言班,从19年1月中旬开始上课,每周一、周三上课。尽管路途遥远(距我住的地方约50多公里),而且由于是一个课是上午的,一个课是下午的,我得早上6点半出发,晚上近11点才能到家,但是我仍对这次学习抱有很大的希望。
希望接下来的这段时间,通过努力的学习,获得较大的进步。
总结一下:
在这里需要给大家泼个冷水,要把一门语言掌握精通,仅仅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兴趣只能提供一小部分动力,远远不足以推动你去勇敢面对枯燥乏味的日常基本功练习——诸如背单词、练习动词的各个时态变型、记忆动词和介词的搭配组合等等。如果没有一个非达到不可的目标,很难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我来德国头半年的时候,因为好多都听不懂,很是沮丧。后来有跟在德国留学的朋友聊天,发现即便是已经在大学里读书的他们,很多时候,还是听不懂教授用德语讲的课。更难以置信的是,不少中国学生可以顺利毕业,但语言方面仍然是个问题。对于留学生来讲,学好德语是非常紧迫的事情,但是还没有紧迫到超过本身的学业,因此即便在德国居住生活了若干年,语言水平还是一般般。这是一个挺残酷的现实——语言不是你住在某个地方,就会自动学好的,重要的是你跟什么人在一起,是说德语还是说中文。
因此,在学习外语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即便方法是正确的,也必须付诸相当的努力才行。如果你并不是一个意志力特别强的人,那么一定不要高估你在学习外语上的自制力;尽管老师教的东西书上都有,同学跟你的水平差不多,但是他们的存在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一个环境,激励我们去做我们自己可能不愿意去面对的练习,激发我们的竞争意识;如果这些条件都没有的话,就花钱报名参加一次语言等级考试吧,最好是价格会让你有点肉疼的那种,这样你就给自己制造了一个动力,因为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就在哪里。
注》需要Lingoda B2课程PPT资料的朋友可以私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