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农村。父母由于工作的调动,我在小学四年级时便随父母定居到了县城。初到县城那几年形单影只,玩儿伴不多,收音机、电视也是奢侈品,更遑论手机。除了课本,小人书是最醇厚的精神食粮。
我们那一代,没有不看小人书的。在那个精神选择稀少的年代,哪一个孩子没有受过小人书的精神喂养?正规的叫法,应该称它为连环画。那些栩栩如生的图画配以简明的文字,内容古今中外,无所不包。我后来所读的小说,最原始的记忆恐怕就来自小人书。现在想起来,这种方式的确很好,可以说是图文并茂的缩写版小说了。
我记得那时候出租小人书的是在县城十字街西新华书店门前的小街上。我的印象中父亲是最好的父亲,虽然工资不高,但舍得让我花钱,一周2块零花钱,放开花也绰绰有余:双休日早上雷打不动去喝5毛一碗的牛肉汤加个烧饼,再花一毛钱买几个棉花糖做零食,还能随时买个冰糕或一瓶汽水。其余的钱和时间,大都消耗在新华书店门口的小人书摊上了,哪怕一个人流落街头巷尾,往往一看就是一上午、一下午。那是没有辅导班,也没有写作业的记忆。
这些小人书奠定了我最初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犹记得封面上小兵张嘎机智的双目,让心中充满对小英雄的崇敬。依稀记得三国演义里赵云的英俊忠义、水浒传里英雄好汉的豪放和405谋杀案、黑三角的惊悚,而记忆最深的是一本《人民的理发员》,讲的是一名女同志到理发店上班后,立志练好本领为人民理好发,在家里拿着爱人、儿子的头练习,甚至把家里的鸡毛掸都剪得七零八落,终于练就了一副好手艺,赢得人民的称赞。结合老师讲“职业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让我对人民、对工作有了深刻认知,对每一种有意义的工作、平凡的职业都抱着深深的敬意。多年后参加了教育工作,对工作深厚的感情、持续的热情、足够的尊重,无论在何种心境下似乎从未改变。
看小人书的次数多了,积攒的小人书也多了。开始进入附近的书店,也开始用零花钱买书,花几毛添置一两本心心念的新书,这样就可以带回家,一遍一遍的反复读。
渐渐的,我不知什么时候又摸到了读书的门道,到文化路旁边县图书馆二楼办了阅览证借书。随着年龄的增长,借阅的是知音、读者等杂志、名著。读课外书、不下劲儿学习,也成了我挨父母、老师批评的原因。再后来,也有了不少玩儿伴,有了电视节目的吸引,进录像厅、电影院的尝试,读课外书也成了没事偷着乐的业余消遣。
现在,河洛书苑、书店也散布全县城,而我却再没有像读小人书那样的专注,那样的兴趣浓厚。而那些小人书,早没了影踪。前些年外出旅游,看到景点有卖怀旧样的盒装成套的小人书,总能使我激动好一阵子,不管多少钱,总是情不自禁的一套一套买,希望孩子喜欢。可一次次失望,几年过去了,我买的小人书还是整整齐齐码在哪里,一页页还是崭新的。算了,现在孩子们从小读的是精致彩色的、撕不烂的绘本,谁还读黑白的线描画!送人吧!
肖复兴先生说,“怀旧是一张网,企图打捞着过去失去的岁月。其实,我们什么也不会打捞得到,失去的一切早已从网眼里流走。回忆,更是一种温柔的欺骗,因为回忆中的美好,和当时真实的样子已大不一样,岁月和我们自己的心绪将回忆镀上一层美丽的光泽。”也许,对小人书的回忆所带给我们的,也正是那样一层美丽的光泽吧,因为小人书毕竟是我们那一代人童年时代精神生活的见证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