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我写了几篇我买保险的经历。那时身体健康,挣钱精力旺盛,所以一直觉得要把有限的钱尽量用来主动理财投资,用较低保费的消费型保险来撑起高杠杆人生风险。
但是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发现之前的安排有不当和不周全的地方。随着年龄长大,跨进40岁后,自己有变化,家人亲戚也都有变化。 我突然发现,如果我亲戚和家人长辈如果有保险,几乎都可以得到理赔标准。
先是年龄最大的大舅舅,长年高血压,在邵逸夫做了心脏搭桥手术。后来是爸爸轻度脑梗住进浙二。还有妈妈和小舅妈得了糖尿病,一直要防止病发症。小舅舅脑溢血抢回命后现在依然行动不便。妈妈这边四对大人,似乎只有大舅妈和小姨还是较健康体。再看看我们这一代,已经有表兄妹得糖尿病了。
妈妈常说,如果在过去,她早没人可以做了。但是现在医疗条件好,通过药物控制,基本还能正常生活。带病长寿似乎是我们大部分人的未来。所以我也开始重新去了解自己和家庭的保险规划。
我决定先给自己上保险。恰逢中年的我,接下去的后半生除了上有老下有小的责任外,还有身体走下坡带来的风险。
因为我之前网上买的消费型保险不能保证续保,我想购买线下的终身重疾险,免去后顾之忧,却因为长了子宫息肉而没法投保。我很后悔没在30多岁的时候早点投保,同样的保额,保费少,身体又好。我马上给2孩子都上了医疗险,几百块钱可以杠杆上百万的风险。
因疫情影响,生意也严重受损。前几年国家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身边很多人都投了P2P或各种理财产品,最后发现几乎一片倒,连本带息打水漂。那天朋友聚会聊起来,大家都说似乎只有房子还在,其他的钱,不知不觉就被各种坑光了。
所以未来的规划,不仅规划人生的风险性,我更趋向于对钱的保守性投资。
于是我用2孩子的名字买了些年金险,交三年。我想着如果自己未来不缺钱,就放着给孩子,如果自己需要钱,就自己拿出来用。
然后我也动员身边的亲人买保险,我不能买,我希望他们不要有我的遗憾。首先当然是孩子爸爸了。但是他觉得不以为然,觉得有社保就够了。
宝爸是出了名的孝子。因为我们买的房子楼层较高,他怕老妈爬楼累,就专门在自己房子旁边给他妈租了个低楼层的,付了一年租金。房东是杭州本地人,另有住房,这套是多出来的。可是一年没住到,那房东却发来信息说要卖掉这房子了。原因是他半年前得了肿瘤,现在在半山肿瘤医院,把家里的积蓄用光了。因为治疗恶性肿瘤的大部分比较好的药都进不了社保。宝爸受到触动,所以跟我说还是得买一下重疾险。
刚好疫情期间没事情做,我开始一家家比产品,一个个看条款。最后决定给宝爸买我认为性价比最高的一家。但是我身边没有做那家保险的朋友,我就问另一个保险公司的朋友。她介绍了个那家保险公司的业务经理给我,随口说了句:“你自己研究这么透,索性自己做个兼职得了。这样买了保险就会得到工资奖励,相当于变相给自己省下了一大笔保费。”
我一听好有道理。立即联系那位业务经理。 刚好在疫情期间,各种学习和面试都可以通过远程操作,我很快学完了他们的新人培训知识并通过了考试,顺利拿到了工号。然后就开始作为内部人员对保险做了更深入的研究,不懂马上在线上问同事,发现之前的了解还是有很多不足和不全的地方。所以我没有很快给宝爸买保险,而是经过了2个多月的学习后,给他做了我认为最合适的保险方案。我也顺利拿到了工资还有新人底薪,意外地还遇到了公司的出单奖手机活动。
因为我有数码店要管,所以所有的学习,提问都是通过线上.越了解我越发现太多业务员心情很浮躁,他们更多关注的是那些公司里教的营销套路,营销话术,促销活动的自己利益等,很少去真正研究条款,去真心了解客户的需求。有的甚至混淆基本的概念,为做业务而业务。所以为了自己的权益,自己深入了解很有必要。
希望给那些想买保险的朋友带来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