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的熊逸书院,要讲一部著名的史书《三国志》,但不仅仅是讲这部书本身,还借它来谈谈古代史学上的几个更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今天谈谈古人历史观念的演进,关键点是:在档案学变成历史学之后,正统意识成为编修史书的头等大事,而正统的排序往往不太容易确定。
(1)古人要历史书有什么用
我们都知道读历史可以以史为鉴,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叫做“历史不容假设”,
其实历史正是因为可以假设才有现实意义。比如汉朝人总结秦朝的历史,就假设说如果秦始皇不搞郡县制改革会怎么样,如果继续实行封建制会不会长治久安。于是基于这个假设,汉朝就开始恢复封建制。
重视历史的经验教训,才能够更合理地安排今天的生活。
拿汉朝人举例子,他们从历史当中汲取经验教训,一直都纠结在封建制和郡县制孰优孰劣的问题上。一直到清朝,很多人还在纠缠这个问题,他们永远不会想到在封建制和郡县制之外也许还存在其他的可能性。
孰是孰非,还要取决于我们站在哪个角度。站在千年之后来议论历史是容易的,但如果我们面对的是当代的、迫在眉睫的问题,而我们又陷入茫然,那就一定会希望有历史经验可以参考。
(2)正统意识
档案都是冷冰冰的。前边讲过的《春秋》就很有档案汇编的色彩,把每个年份里的重大事件简明扼要地记录一笔,这就够了。
这样的历史档案虽然很难让人以史为鉴,但可以让人寻根溯源,凭着脑补来追怀往昔的各种美好,所以秦始皇焚书的时候特意烧掉了各国的历史书。
后来的朝代虽然不像这样焚书了,但总还是要告诉大家旧时代是如何的坏,新时代是如何的好——还有一点,虽然朝代更替了,但“正统”依然延续,新时代是一个正统朝代,大家都要安心过日子,不要对改朝换代大惊小怪。
历史就这样有了现实意义,无论毁掉历史,篡改历史还是保存历史,都是为了安定人心,所以历史学是政治学的附庸,要以政治正确为导向。在传统的“经史子集”四大分类里边,“史”排在“经”的后面,这不是偶然的。
“正统”是传统历史学里第一重要的概念,因为古人原本就搞不清,怎么解释都有破绽。但有破绽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确实很有用,很能安定人心。
新王朝要解释自己不是谋朝篡位的乱臣贼子,就可以拿这些理论给自己正名,说五行轮流转,转到新位置了,所以才发生了改朝换代的事。
今日思考
当你弄清楚这些背景之后,就会发现编修历史书是一项高危工作,稍不小心就会犯下严重的政治错误。尤其对于三国这种历史,魏、蜀、吴三足鼎立,如果让你来写,到底把谁写成正统呢?曹丕的传记要不要算“本纪”,如果算的话,刘备和孙权的传记又该叫什么呢?如果都叫本纪的话,那就违背了正统理论,如果把它们都算作割据政权,那就意味着正统在三国时代断绝了,这也不对,因为这就不方便解释三国之后的晋朝的正统性。应该怎么解决这个难题,这就是今天留给你的思考题。
今日得到
最后复习一下。今天讲了古人历史观念的演进,你只需要记住一件事:在档案学变成历史学之后,正统意识成为编修史书的头等大事,而正统的排序往往不太容易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