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反人性的。
真正有用的知识往往是很枯燥的,像怪诞经济学、性格色彩学之类的书,只能算休闲读物。
看的时候觉得有趣,但看完之后都不知道可以用在哪,怎么用。这最多算丰富业余生活,算不得真正的“学习”。
学习,是一件和人性的懒惰对抗的苦差。好逸恶劳,才是人的天性。
那是不是不学习了,去追求“素质教育”了?
最近电影《银河补习班》上映,“素质教育”这个说法又被民众热议起来。
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并不是对立的,是互补的。
如果真的有“素质教育”,那“素质教育”是过程,“应试”是指标与标准。
你不去“应试”,怎么知道学得怎么样呢。
你不真的去造火箭,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学会了怎么造火箭?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学习,实践检验,查缺补漏,进步,再实践,熟练,长期实践,然后可称精通。
“查缺补漏”的“查缺”,就是“应试”。
有句网上时髦的话形容绣花枕头,叫“王者段位,青铜操作”。
真正精通某个领域的专家,是不会惧怕检验的。
更不会说出:“反正书里就这么写,你别问了,你去问作者啊”这种话。
又有人说,“素质教育”就是“快乐教育”。
但据我所知,即使是学霸,学习时也不全是快乐的。
也正是他们能对抗这种“不快乐”,而不是被“不快乐”支配,逃避去快乐国,才能成为学霸。
很多时候,快乐是要自己找的。
《礼记》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意思就是,你一直一个人学习,不接触外面的资讯和动向,就见识短浅。
所以,如果自己学到学不下去的时候。
不妨找些朋友一起学,多和朋友们交流,共同进步。
李民杰老师很提倡交“脑友”,即是交“脑、智交换的益友”。
一起学习,不是叫你去抄作业,也不是去当伸手党,遇到不懂就问别人。
而是,对于同一点知识,同一段信息,多加讨论,互相印证,互相启发。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使是学习同一件事,不同的朋友也会有不同的看法。
多和朋友一起学,很容易刺激思维,取长补短,也更容易人为地制造学习之中的乐趣。
有时候,这种与势均力敌的“对手”互相交流产生的乐趣。让你瞬间柳暗花明,豁然开朗。会比玩电子游戏更爽。
像是在阿里巴巴,就有员工之间的算法比赛。算法工程师们为同一个目标(例如饭堂做什么菜色受欢迎)编写算法,然后互相印证,看谁写的算法最科学。
又像是HR做绩效体系,在自己公司做过,并且成功了。但这份经验却不一定能运用到别的公司。你知道更多其他公司的绩效体系是怎么设计与推进的,踩过什么你没踩过的坑,又有什么妙法处理。绩效知识才会日趋完善,而不只是经验主义,以偏概全。
觉得学习有多苦,还是得取决于——
1、你学这个东西有多喜欢
有些人天生喜欢唱歌,有些人喜欢画画。兴趣使然,练起来事半功倍,时间一下子就过去了。
很多人学不进去,就是因为学习从来都是被逼的。
不过,其实进入了社会后,绝大部分的学习都是被逼的。这很正常。
我绝不是教你如果是被逼学习,就干脆别学了,反正也学不成。
越多人学不进去的,学不成的,市场价值反而可能越大。
关键还是在第二点。
2、你的学习有没有“正向反馈”、“正向激励”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习的知识如果能用到实处,并且产生实效。就叫“正向激励”。
如果长期没有“正向激励”,人就容易放弃学习。
举回“吃鸡”游戏的例子,你新开个账号,腾讯就会鸡贼地安排一下,让机器人假装成真人玩家陪你玩。你玩赢了,觉得很爽,得到了“正向激励”,才会继续玩。但如果你刚加入游戏,就被老手几下打死,打20把就连输20把。可能就直接卸载游戏了。
腾讯也知道你连输几把,就得给安排机器人假装真人,让你爽爽,别让你放弃了。
所以,你也得对自己好些,让自己多爽爽。
和水平相近的朋友们共同学习、取长补短、互相印证。就是一个人人可用的爽法。
当然,在实际项目中带着问题学习,把学习成果运用到实际项目中。是另一个爽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