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快餐时代?
戴锦华曾言:全球化,一个简单但多少有些极端的说法,就是美国化,而如果把美国化再作一个极端和简单的描述的话,就是麦当劳化。美国著名的文学理论家提出了一个说法,反复被人们引用来描述全球化时代的重要景观,那就是“高速公路旁的快餐店风景。”
麦当劳里的汉堡薯条也曾勾引得我欲罢不能,尝了近二十多年米饭的舌头也终是忍不住放出豪言壮志:从今以后我就只吃这种食物!什么白米饭,什么烹饪老汤,可统统不如这来的美味痛快!为了更好的贯彻这番“诺言”,我甚至打入餐店内部,骄傲地成为一名内厨员工。
从第一天的新奇,到第二天的迷醉,从第五天的习以为常,到第十天的淡然无味。
琳琅满目的种类搭配也总有尝尽的一天,直到我将那一条条油腻的黄色条状物艰难地塞进嘴里而止不住反胃时,我的脸被打得生疼。
然而当我重新捧回白米饭的时候却发现街道上挺着啤酒肚的小年轻越来越多,电视里的健身频道也卖起了减肥药品。
那“高速公路旁的快餐店”早就被开成了连锁店。我才发现和我一样愿意吃回白米饭的人好像并不多。
这是一个被压缩的时代
随着越来越多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出现在一片片原本被耕作的麦田上,电线网络铺天盖地的笼罩住我们的生活,挂在墙壁上的钟表仿佛被拉了进度条一样,时间快的让人不可思议。
人们不得不顺着浪潮一般的节奏长大,为了适应快速发展的节奏,在短时间内看到想要的结果而将行为变现,却忽略了投身其间过程所带来的体验与感受。
正如吃快餐一样,人们只想着如何快速地塞满自己的肚子,省下更多时间去做“正事”,而无暇顾及手中的食物是否安全和舒适。
所以,这是一个被压榨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无法诞生“四大名著”的时代,这是一个只能填饱肚子,却又吸收不到营养的时代。
这是一种被禁锢的思想
从前书信很慢,车马很远,一生只爱一个人。—木心 《从前慢》
不再崇尚“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快餐式的爱情,堆满了外卖餐盒让人无从落脚的当代大学生宿舍。
追求“速度化”的快餐时代进入了疯狂的时代,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时尚”。
如同逐渐流行的网络热门用语,甚至被评选出的“2020年度十大网络语”,还有各种综艺电视频频出现的令人抓破脑袋想不出的用语缩写等(如NBCS是英文nobody cares的缩写)充斥在我们生活中,导致人们对文学的思想贫乏与误导。
当看到美景时,有人会感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有的人则只会说“嚯!真漂亮!”;当遇到感情纠葛时,感叹的是“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而不是“蓝瘦香菇”(即“难受想哭”)。
我们会发现,虽然速度变快了,事情变得更简单了,但是快乐却越来越少了。
这使我回想起了初中时的自己,每当阅读完一本书时都会细细做好笔记,书页边缘毛糙的卷角总是给我一种莫名的成就感:
“瞧啊,这是我在知识身上留下印记的证明”
而如今,不过手掌大的手机却逐渐替代书本的身影:
• 不会的单词,翻出手机点开搜索引擎
• 想要看小说,翻出手机查找书刊文库
• 需要的资料,翻出手机直接借鉴参考
我们越来越像一头驮着破洞粮袋而没有思想的蛮牛,薅着一股劲觉得走得越来越轻松时,回过头来背上的粮米早就漏的一点不剩。
我们开始从一开始追求时间的快节奏时代,到追求方便快捷而放弃思考的思想快餐时代,到最后逐渐演变成毫无内涵营养的文化快餐时代。
缺乏内涵的快餐时代也终究无法体现和代表主流,吃再多也没用。可是当人们身处于现代快节奏社会里,沉溺于快餐文化所满足的短暂刺激的精神文化需求时,本该向前进步的时代也会因此而停滞不前。
当然在这个浮躁的快餐时代中仍然有人守着心中的那份坚持:83岁高龄却仍潜心钻研微波输能的杨士中,坚信着沉淀静心出真知的龙泉青瓷手艺人黄灿,他们都在匆匆忙忙的时代中少了一份杂念和红利,多了一些品味与耐心。
其实说到底,快餐时代也终究不过是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下形成的一种趋势,你可以把它当成餐盘中一块精致的美食来享用,也可以被它灌以“浮躁”的枷锁,随波逐流。
选择薯条还是米饭作为食物的人也不过是你自己而已。你依旧可以选择养成一天读三本书的习惯,你仍然可以选择去图书馆沉浸其知识环境的熏陶。
快餐时代不是一场比赛,要学会调整自己生活中的快慢节奏,给自己留有慢成长的权利。
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决定权在于你,而不在于时代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