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篇“微软员工抵制从阿里跳槽过来的员工半夜加班”的文章瞬间冲上热搜,网友各种评论不断,事情发生的经过,就不叙述了。
那么我们先看看问题发生的背景:一名员工,从996常态话的中国互联网大厂——阿里,跳槽了元老级龙头企业——微软,微软自不必多说,作为一个老牌IT企业,微软有严谨的薪酬结构。每年都会根据员工的绩效有2次大的调薪。
在微软,薪级与基本工资和授予的股票挂钩,奖金与基本工资挂钩。调薪有严格的规定,上一年被定为绩效不合格,一年内不许调薪。调职或者距离上次调薪时间不足6个月不允许调薪。
每年还可以报销¥4000元,可以用于学习的经费,比如考证、品红酒兴趣班之类的。如果是读学位之类的,只要你的绩效不是太差,公司每年可以最多补助两万元人民币。
每年病假15个工作日,公司考勤很松(基本上就是没有),一日以上的病假申请才需要事后请假条,一般老板根本不看也不管。
公司还有三天的社会服务假期,比如带小朋友们学习编程啊,或者献血了也可以休。公司负责给员工家庭上医疗补充保险,医保个人付费的部分由保险公司二次报销,特需门诊一类的随便看。但是,公司缴纳的保费被看作是员工收入所得,所以需要员工自己缴纳这部分的所得税。
如果是特别重大的疾病,可以从公司大病基金里面申请费用。饭补600/月。公司有专门的EAP 计划(HR们都懂得) 家庭、婚恋、子女教育以及抑郁症等有专门的心理咨询辅导。
可以说薪酬、福利特别好,算是绝对的良心企业了。
不光微软,德国西门子也是如此,之前去德国学习,那边工人早上8点上班,9点到9点半咖啡时间,午休两个小时,下午2点到3点为喝咖啡休息时间,5点到点下班,可以说作为打工人,在那个环境下工作的小日子非常滋润,如果工资更理想一点,简直就是打工人的天堂。
反观国内,网上经常看到类似新闻:“河南一新娘婚车上接到客户电话:我先结个婚”;“河南一女子在婚礼上给学生上网课”;“山东威海女医生结婚前一天值夜班,化妆摄影凌晨集体等新娘”等等等等,甚至现在已经衍生出了“抽空结婚”系列。伴随正能量的反之比较令人难以接受的新闻也盛出不穷,“员工凌晨两点没回复领导信息被扣工资”,无独有偶,还有“员工因父去世请假未准,奔丧返岗被以旷工解雇”等。
似乎这么联系起来一看,微软员工抵制阿里跳槽过来员工的加班行为,似乎就合理了:保护自己原本应有权力的必要措施,避免一个恶性循环的开始。似乎是合理的。
如果一切都合理,那么奋斗这个非常正向激励的一个词,怎么就演变成了贬义词呢?
文化背景不同,做事风格就不同,所以就会存在矛盾。下午五点,超市都会关门,华人超市要开门到晚上,都会被抵制,甚至被攻击。
似乎那边的就业环境更和谐,更轻松,更适合打工人的存活,更有人权。中国人以勤劳著称,但是社会发展得太快,导致很多的企业领导忽略了效率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也不排除部分企业的领导过分苛责,黑心压榨,而把工作时长当作是员工优秀与否的重要衡量指标,再加上每个圈子都会有形式主义加班的人,刷领导的好感度,也就导致了更多务实的员工,内心抵触。
再结合外企的原本的文化背景,那么冲突也是必然会产生的。
问题出来了,为什么国企这么累的加班背景,还是有人选择不离职呢?外企的待遇那么好,就不会有人离职么?
加班,其实是很个人的事,虽然国民素质正在不断提高,但是我不相信所有加班的人,都不是为了加班背后的利益,哪怕只有一丁点,升职加薪、加班费、希望得到领导赏识等等等,即使是为了敬业而加班,又何尝不是为了学习,或者是打造自己的人设而作为出发点。
人各有追求,事件的快速升温乃至头条热度不减,无非是过多的看客过分解读罢了。
诚然,事件发生的主要因素,还是国内打工人圈里常见的不健康的加班文化。
努力为生活变好而奔波,毫无争议是对的。但是加班文化之所以受鄙夷,也是部分人员的形式主义坏了风气:紧急工作需要处理,异常情况需要解决,加会班应当的,毕竟工作需要事实的支撑,但是很多的群众是鄙夷带歪了加班意义的人:邀功、刷存在感、显示自己的卓尔不凡,那就本末倒置了。
也劝各位打工人,追求高品质生活,追求高的职业发展,没有错,但是,请注意爱护自己的身体,做好自己的工作,少走形式主义,对于不合理的加班要求,勇于说不。
毕竟职业生涯,最终还是要看工作能力,而不是加班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