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龙应台的《目送》。在“寒色”这篇文章里,当她被读者问到 “家,是什么?”时,她说读者怎会拿一个小学二年级的作文题目来问一个自认为对“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早有体会的人?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是宋朝诗人李煜《望江南·闲梦远》里的诗句。它描绘的是一幅晚秋时节辽阔无际的江山笼罩着一片淡淡的秋色,美丽的芦花深处横着一叶孤舟。孤零零的李煜一人坐在那艘泊于芦花深处的小船里,怀着酸楚悲凉的心情,正在经历漂泊弧独的凄苦。
龙应台以“寒色”作为这篇文章的题目,以李煜的这两句诗作为文章的开头,寓意这篇写“家,是什么?”的文章基调是寒色的。
文章从“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和人做终身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一有儿女,家,就是儿女在的地方”三方面阐释“家”不过是今生今世在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的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
在“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这部分里,从父母孩子一家欢声笑语、齐乐融融的天伦之乐到一个一个走掉,走得很远很久到剩下最后一个人,可能是坐在轮椅中被推出去,也可能是一张白布盖着,被抬出去的悲凉凄惨,作者一直在说着“家,是什么?”的那种寒、弧、苦、冷。看着“白布盖着”那四个字,让读者不寒而栗、毛骨悚然。对“家,是什么?”有了一种痛彻心扉的理解与感触。
在“和人做终身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的描写里,从窗外飘着陌生的冷雪,卧房内伴侣的手温暖无比到走着走着很多家没多久就散了。家,一不小心就变成一个没有温暖,只有压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凉,但是家却可以更寒冷。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弧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很多人在散了之后就开始终身流浪。作者把期待终生的年轻人对待爱情、对待婚姻、对待家庭的那种随意、那种自负、那种不负责任的现实及后果用了大段的独白来论述“两人的家”也是一个寒冷、孤寂、渐行渐远的过程。
在“有了儿女,家,就是儿女在的地方”这一自然段里,只是描写了父母对孩子事无巨细的关心、关怀、不求回报的全身心奉献。孩子在,家就在的那种承欢膝下,合家欢乐的幸福甜密。作者没有对这种情况的“家,是什么?”进行叙述,只是用了一句——“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作为这一段也是这篇文章的结束语,寓意深远。
整篇文章,作者从这种渐行渐远的家的寒色中,针对家的冷色调角度从三种情况诠释了家至最后的那种痛、那种煎熬、那种无可耐何、那种痛彻心扉。家,到底是什么?也许从不同角度会有不同解读。
有人说,家是温暖的港湾,家是心灵的归宿,家是情感的寄托。
有人说,家是温暖的衣被,家是能铺开心事的地方,家是没有桃花的桃源,家是受伤时的创可贴。
有人说,家是用爱砌成的城堡,家是漂泊者的避风港,是慰藉心灵的驿站,家是有至爱之人等候的地方。
有人说,有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
有人说,有爱人在的地方,就是家。
有人说,有孩子在的地方,就是家。
家,到底是什么?屏幕前的你,怎样认为?
(2024年度齐帆齐写作训练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