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你若懂我,该有多好
近来,读丰子恺《缘缘堂随笔》,书中有个小故事。
话说某日,子恺酒足饭饱后回家,百无聊赖,就想着逗逗四岁的儿子开心自娱。
他把儿子放在膝盖上玩耍,跟儿子聊天。
“说说你最喜欢做的事是什么?”
“逃难!”,儿子脱口而出。
“逃难有什么好玩的?”,子恺一脸孤疑。
“逃难的时候爸爸妈妈、姑姑、姑爷、还有姐姐弟弟们都在一起,而且还能坐汽车”。
这时,丰子恺恍然大悟,原来在孩子的记忆中,那段逃难的日子其实充满了快乐。于是丰子恺写到了全家一起四处逃难,躲避动乱的过程。逃难的过程中,大家总在赶路和转场,有时候集体躲到救济会,有时候被好友安排到大学的校园里。
逃难时总是慌慌张张,但每次都有惊无险。
丰子恺说假使逃难前就知道结果,那么逃难的过程未尝不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无异于全家长途旅游。这样的乐事,在安稳的日子里机会反而很少。
然而,人们在逃难的时候,似乎并有什么心情去欣赏风景。
看来,只有孩子能够看到事物的真相,逃难反而成了他们枯燥生活中的一大乐趣。
真相就是,人们总是习惯在单一目标的牵引下做事,甚至在尚没有结果的时候就对一些事定性。人与人之间,又何尝不是如此,相互之间并没有相互了解就已经有了评价、“感觉”、甚至定论。
于是,我们时常听到一句话:“你若懂我,那该多好”。
二、你只是看起来很懂
最近,我不到两岁的女儿开始咿呀学语,她总是边走路边叽里咕噜地发声。我确信她一定是说了什么,因为有时候她会瞪着我讲,那眼神分明就是在跟我交流。
可惜,我完全不懂她。
要是我能听得懂女儿的“天语”该有多好呀。稚子的话,天然去矫饰,最简单却也最丰富,多听一句也是莫大快事。
女儿怕是也会想:“爸爸,你怎么就不懂我呢,急死宝宝了都”。
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我在你身边,你却不懂我”。
因为工作原因,我常常只能在周末回家,有时候一个月也回不了一次家。作为父亲,我觉得有责任去了解自己的女儿,即便在她看来根本没这个必要。
时间的量不够,那就只好从质上努力。于是,我很在乎每一次在家的时间,喜欢默默地观察女儿的行为举止,并尽可能地去寻找或者思考,她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天马行空的“怪异”举动。
我开始尝试用她的眼光来揣摩她的心理。
如果我是她,可能会这样想:“爸爸?爸爸到底是个什么东东?爸爸怎么总是在手机视频里看着我,还总是喜欢冲我傻笑?”。
有一次,媳妇儿腰酸背痛,我就让她趴床上用拳头给她按摩,女儿看见了,竟然立时就大哭起来。我感到莫名其妙,心里安慰自己,也许她是误认为我在“折磨”妈妈。
那次带她逛街,天气十分炎热,抱着她我觉得俩人都会很难受,可她一步都不愿意走。我会想,她那么小,视野很不好,也许她是不喜欢看着那些行人的大腿和屁股,所以要我抱。还有,地面上的温度更高,以她的身高,那简直就不能忍受。
每次,只要我不小心拿起媳妇儿平板电脑、包包什么的,她看见就会拉开我的手,我感觉十分伤自尊,心里会很难受。转念一想,也许在她的心里,妈妈的东西别人是不能碰的,就算是爸爸也不行,爸爸在她心里也许只是个隔些日子就会在家呆几天的陌生男人。
这样一想,我的心里也就释然了。慢慢地我觉得我开始懂女儿了,因为我自认为能够理解她各种行为背后的原因。
可是,我真的懂了吗?也许女儿哭了就是因为想哭,并没有什么原因;也许她不愿意走路,就是因为累了,也没有理由;儿童的世界,又需要什么理由?
最近,网上有个热议的话题:“你只是看起来很懂”。
三、人心似海,有谁能真懂
看起来很懂有时候比不懂还要可怕得多。
前些天看到关山远写了篇题为《你动情有几分,他玩你套路有几深》的文章,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处处充满了陷阱,文章以包法利夫人为例,说明自以为懂爱情的人往往为爱所伤。福楼拜笔下的爱玛阅读了大量言情小说,就自以为懂爱情,以为她所遇到的白马王子懂自己,于是在爱的幻想中渐行渐远,越陷越深,直至情人玩腻了,厌倦了她的身体突然消失。临别,那个爱情骗子居然还在分手信上留下了一滴用水伪造的泪珠,到最后还要再摆爱玛一道,让她继续活在无尽的痛苦中。
三国时那个聪明的杨修,凡事总能先人一步揣摩出曹操的意图,处处逞能,最终还是难逃一死,他如果真懂曹操就不至于惹来杀身之祸。
生活中不乏这样的典型。当下属的,处处琢磨“圣意”,到头来聪明反被聪明误;为官者,对自己阅人识人能力非常自信,觉得孙悟空本事再大也逃不过自己的手掌心,一不小心就遭了小人陷害,摔得头破血流;有的人看到天天有人落马,就认为天下乌鸦一般黑,凡是当官的都不可信。
更多的人似懂非懂都源于浅尝辄止,自以为是。
开车的人十几年平安无恙甚至连刮碰都没有就开始放松警惕,其实出事儿的往往是老司机;男人跟女人一起过了几十年,就认为自己懂爱人,其实可能一辈子都未曾真正了解她;看了几本心理学著作就认为自己懂人心,看谁都觉得不正常,其实不正常是他自己;发表了几篇文章就觉得自己文采好,琢磨着要著书立说,其实能当作家的只是极少数;技术控以为一切问题都能通过科学技术来改进,其实很多问题并非技术问题;从政的看什么都会看出政治,但很多领域根本就不该有政治。
似懂非懂所以好为人师,对人对事妄加评论,哗众取宠。如果不想一开口就出错,一开腔就受伤,就要知道有理不在声高,大音稀声,沉默是金。
似懂非懂所以停止思考,凡事浅尝辄止,必然功败垂成。如果不想总是差临门一脚,就要孜孜以求,进无止境。
似懂非懂所以自欺欺人,媳妇儿熬成了婆还是不懂媳妇儿,每个当老师的都曾做过学生,但不见得就了解学生,想要避免刚愎自用,误人误己,就要明察秋毫,深了自身局限。
似懂非懂所以一叶遮目,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元素周期表不是一天发现的,大自然不是人类想懂就懂的,若不想画地为牢,坐井观天,就要敬天爱人,日积月累。
人人都懂得苹果永远也不会掉到天上去,只有牛顿不懂,所以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可是人心深似海,凡与人有关,又有谁能真懂?
四、不懂,淡然,懂,才是真谛
自古高山流水知音难觅,反倒是流水落花,去留无意。
宝马常常未配好鞍,照样日行千里,金风遇玉露也不一定就“胜却人间无数”,也可能遭致“雨打风吹散”。
周瑜对小乔怜爱有加未必真懂小乔,也许小乔觉得周瑜的爱太多深沉厚重,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唐玄宗红尘一骑妃子笑也未必真知杨玉环,也许杨贵妃厌倦了与帝王腻歪,正思索飞出金丝笼;吴三桂怒发冲冠为红颜不见得就是懂陈圆圆,也许圆圆只是不想辜负了英雄痴汉;82岁的杨振宁老牛吃嫩草未必就真不懂28岁的翁帆,也许他们真有纯洁的忘年恋只是为名所累。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他不是告诉我们难得糊涂,无所作为,而是告诉人们凡事不可绝对,要始终以审慎的态度对待人与事,水满则溢,话满则损。
这个世界露出来的永远只有冰山一角,就像历史,你能够看到的,只是别人让你看到的。
有人说人的智识存在四个阶段,即: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更多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同时存在在这四个阶段中。
认识万事万物如此,与人相交更要深谙此理。
既然世界不可知,人心不可测,不懂才是常态,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应该止步于此?
从不懂到懂很难,有时候不懂才是真懂,有时候懂得越多反而不懂。这有点像禅师们说看山看水的比如一样。
不懂,淡然,但懂,才是真谛。
五、每一颗冰冷的心,都曾经火热过
也许是江湖水太深,也许是用心太浅。许多人既不愿去了解别人,也不愿意被人了解,他们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的,永远活在自己的小宇宙中自我陶醉。
交通与交流更加发达畅通了,交往与交情却越来越淡薄。
据说每一颗冰冷的心,都曾经火热过。
我们总能发现恋爱的人一旦结婚,就不再有爱,就不再去关注对方,爱过就不再去懂。兄弟朋友之间,懂过之后就不再在乎,友谊一直在透支,直到耗尽。爱之深,所以恨之切;被人背信弃义,所以不再相信;有了些阅历,就不再去探索与思考。人与人之间,不再追求醇厚绵长,只求泛泛之交,即便对身边的人也不愿意投入情感,不投入才会不受伤。还有一些人,总希望别人懂他(她),却从未懂过自己,连自己都不懂,又怎能苛求他人?
没有哪一种动物没有伪装,人类决不能例外,想要别人卸下伪装,那么自己首先要学会放下虚伪。所谓不知者无罪,没有人有义务去懂你,因为你都没有尝试去懂别人。不想要别人触怒你,就要首先让人知道你的底线。想要被人理解,就要首先理解别人。想要别人更加真实,自己首先要真实。
人,因为独特而变得寂寞,而孤独则源于没有精神交流。
六、爱人才会精神一变天地宽
相遇靠缘、相识靠意、相交靠知、相爱靠懂。
人与人从不懂到懂,中间隔着一条巨大的沟壑,只有精神交流才能使天堑变通途。
钟子期死了,俞伯牙才会把琴摔断,因为再无人能懂。杜十娘遇负心郎,才怒沉百宝箱,与波涛同眠,看来不懂人,后果会很严重。柳如是与钱谦益因为相互懂得,才会冲破世俗的藩篱。项羽与虞姬、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李清照与赵明诚、沈复与陈芸、钱钟书与杨绛、马克思与燕妮,他们之间正因为相知相懂才留下了传世佳话。辛弃疾如果没有遇到陈亮,又怎会写出《贺新郎》,怎能留下“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样的词句?
人因为互相懂得,才会有情,有情才会有义。
我们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却可以决定生命的厚度。如果每个人都长生不老,世界恐怕会变得了然无味,正因为生命有限,所以才要去懂人,不能把身边的人仅仅当做是过客。
懂一个人,就要懂他(她)一世才情,一生浮沉,一身珍奇。
懂是爱的开始,爱人才会精神一变天地宽。
懂了又能如何。
这又是个难有终结的话题,也许我也只是看起来很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