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十而立之年,黎超音已然告别了那段青春懵懂的少女岁月。眼前的家庭景象,虽平凡朴素,却也能让她内心安稳。每日的柴米油盐,乃是生活的原色基调,然而,她深知,生活绝非仅止于此。
在这庸碌平常的日子中,她并未被繁琐杂事消磨掉内心的热情。于忙碌的罅隙之间,她成功寻获了专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美好。越剧,已然成为她心灵的栖息之所。
闲暇的时刻,她安然倾听越音。那婉转悠扬的曲调,恰似从灵魂最深处潺潺流淌而出的清澈泉水,滋润着她的心灵田野。每一个灵动的音符,每一句深情的唱词,仿佛都在娓娓诉说着人生的悲欢离合,引领她体悟生活的至真之理。
她明晰,即便身处在平淡无奇之中,内心依旧能够怀抱着诗和远方。越剧的天地里,存有她所向往的浪漫与深情。而这份深沉的热爱,也促使她在平凡的生活里,绽放出独属于自己的熠熠光芒。生活或许存在着苟且,但她的内心深处,永远充盈着对美好的殷切憧憬和不懈追求。
2.
"绕绿堤,拂柳丝,穿过花径……"听着优美动听的旋律,看着屏幕中肩挑花锄的林黛玉款款走来,一路如泣如歌的哀诉着自己的命运时,我不禁心中猛然一动,心底那积尘已久的死角似乎被什么掸了一下,顿时心绪四起;片中人物感情滴滴外露,字里行间都注满了深情,把林黛玉惋惜真情韶华易逝的迟喜感唱得如此直透骨髓,幽凄之情遍洒人生。
正想着,此时曲已终,只闻曲又响,但只见一位古代男子身穿蓝衫手扶着腰间的七尺宝剑,正气凛然气度轩昂地向园中走来,若有所思地吟唱着:"浪迹天涯三长载,暮春又人沈园来,输与杨柳双燕子,书剑飘零独自回……"乍一看,竟是茅威涛扮演的南宋大诗人"陆游"。
一曲《钗头凤》,几许离人泪,爱的绝唱留断坦残壁,那声声叩问是诗人的对天长泣,寂寞开无主,零落成泥碾作尘;三年后,重游沈园的许多感慨汇聚一身,如此荡气回肠的唱腔及淋漓尽致的表演恐怕也只有茅威涛才能完善吧。
3.
看着大屏幕上风度翩翩的俊俏小生,我不由得按捺不住内心的悸动,甚至不知道该怎样调整呼吸,原来,不管自己曾经也与剧中的扮演者茅威涛面对面地接触过,甚至她每一个细节闭目都可预见。
那是个多年前的一个金秋,那时的杭城上空都弥漫着浓浓的桂花气味;黎超音当时手捧鲜花朝茅威涛奔去,这时她把目光投到了超音身上,虽然只是十几秒的时间,我却第一次清楚地看到她一脸细细的汗珠,油彩下掩饰着的倦容,当时的时间容不得我多想什么,忙把花递给她并轻轻唤了声:"茅茅。"茅茅笑着说:"谢谢。"那是我有生以来听到的最富有磁性的声音,也是我见过的最美的人儿。
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又想到自己,苟活了三十二年,在过往的人生里穿越着悲欢离合,或许某些只是代表一种理想,一种人生的升华,而这种人生使我为之而感慨,更懂得珍贵与朴素的人生道理,想到此,几乎怔怔流泪……我是个多愁善感的女性,伤心时,听风风是怨,观云云是愁,下雨便是泪,甚至于些微小事情都能触动自己敏感的神经。
4.
不管心思是缜密还是粗放,只要谈到越剧,黎超音那原本紧绷的神经就会兴奋地活跃起来。昔日,北方的戏迷朋友闲聊时总羡慕自己诞生在山清水秀的江南,更羡慕她能在越剧之乡的环境里耳濡目染。是啊,特别庆幸的是自己能生长在一个美如诗画的江南,江南实实在在是个美丽的所在,有小桥流水人家;江南是个令人魂牵梦绕的地方;而越剧又是江南绽放的一朵明艳奇葩,怎会不令人激动呢?
感受越剧是从孩提时起,也就是那时起就深深地迷上了它。时光流逝,但许多事情都仍记忆犹新,这份越剧情结始终放心不下,昔日满世界疯跑着看戏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只是没了那份年少的痴狂,黎超音知道对越剧的爱是需要一份执着,那是越剧赋予她的感觉,如今已变成了一份牵挂,一如弥漫在空气里的茶香,在鲜绿的生命里真真切切地存在着,不需要沸腾的温度。
5.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浙江,人们最爱听最爱看的还是自家的越剧。然而,越剧在家乡却被称作古老戏,这称呼似乎就像在呼唤一位交情深厚的老朋友的名字,让人听来倍感亲切,心生欢喜。
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州,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它的流派众多,剧目丰富,擅长表现才子佳人的故事。
自打有记忆起,每逢年节,村里定会请个戏班子来演上几天,以庆祝庙会。戏班子原被称为“草台班子”,多演爬山戏(即路头戏),但如今大半排演的是正规剧团的曲谱戏,并且通俗易懂。
在做戏的日子里,家家户户、老老少少的人都会挤到戏场里凑个热闹。戏台下多半站着的是一些老者,他们时而会为戏中遭遇苦难的人物唏嘘感慨,真是台下的泪水比台上还多。越剧的魅力就在于它能以细腻的表演和婉转的唱腔,深深触动观众的心灵。难免有些年轻人将越剧称为“夕阳艺术”。
实则不然,黎超音也生长在这纷繁复杂的环境中,但她依旧我行我素,爱我所爱,任由他人评说。越剧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不仅展现了江南的风情,也传递着人间的真情实感,其价值和魅力永远不会褪色。
6.
炎炎夏日的傍晚,位于临海东湖畔的崇和广场上,广场角落的亭中,那位越胡师傅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他双鬓微白,岁月的雕琢在他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纹路,却更添了几分沉稳与沧桑。他身着一件靛蓝色的绸布长衫,袖口绣着精致的花纹,宛如古老故事的脉络。那顶有些褪色的圆帽,恰到好处地戴在头上,透出一种历经岁月洗礼的从容。
越胡师傅端坐于椅上,当他轻拉弓弦,悠扬的旋律便如水般流淌而出。双手熟练地操持着越胡,琴身散发着古朴的光泽。他的手指在弦上灵活地跳跃,奏出的音符如潺潺流水,婉转悠扬。那琴音时而高亢激昂,时而婉转低回,像夜莺在静谧月夜吟唱。
这时,一旁的舟舟停止了嬉戏,围绕在师傅身旁,眼睛里满是好奇。那双闪烁着光芒的眼睛紧盯着越胡师傅手中的弓弦,他顽皮地绕到师傅的另一侧,轻巧地握住了弓弦的另一头。随着师傅沉稳有力的拉动,舟舟仿佛也融入了这场音乐,他故意与师傅的节奏错位,像是在进行一场默契而又淘气的“拉大锯”游戏。两人的动作一紧一松,一推一拉,弓弦在两人之间跳跃着欢快的音符,空气中弥漫着温馨而又略带调皮的氛围。
黎超音见状,心中虽有些担忧,却也不忍打断这份难得的和谐与欢乐,便欲上前轻轻将儿子从越胡师傅身旁拉开。然而,越胡师傅却以他那双充满智慧与慈爱的眼眸望向黎超音,轻轻摆了摆手,嘴角挂着一抹温和的笑意,说道:“黎女士,不必担心,这孩子聪明伶俐,对音乐有着天生的敏感与热爱。就让他感受这美妙的旋律吧,或许,他能在我的引导下,发现更多音乐的奥秘与乐趣。”
广场上,人头攒动,只见三五成群的戏迷朋友聚集一起,这些或老或少,或男或女的越剧爱好者,脸上洋溢着那种欣喜与渴望,让人感动,也是在如此优美的越调面前,风也如痴地陶醉着。
弦音袅袅,情思缠绕。一位年轻的女子,身着素雅的连衣裙,静静地站在一旁,眼神中透着对艺术的敬仰。虽然对戏曲了解不深,但也被这美妙的音乐所吸引,拿出手机记录下这难忘的瞬间。
而另一位老者激动地用手打着节拍,嘴里还不时喃喃着唱词,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众人在这越胡的旋律中,找到了心灵的共鸣,广场上,聚集着一群如痴如醉的戏迷。而戏迷们,早已沉醉在这动人的音律之中。
7.
黎超音牵着儿子的小手悠然漫步在林荫道上,尽情享受着从人群中飘出的越音。“妈妈,你也来一段高山流水吧。”舟舟满脸欢喜地说道。“你妈的水平差着呢!”黎超音笑着应声道。
舟舟匆忙挡在超音身前,一脸得意地说道:“才不呢!”言罢,便拽着妈妈使劲往人群里挤。黎超音清了清嗓子,伴随着越胡师傅悠扬的伴奏,悄然沉浸于“黛玉焚稿”的情境之中。一曲唱罢,接着唱响“洞房悄悄”与“王子算命”。围观的戏友们仍意犹未尽,纷纷要求再来一段。面对这般盛情,实在难以拒绝,于是又加唱了一段《二堂放子》选段“何日骨肉重聚首”。
人们常言江南的烟雨迷蒙且缠绵,江南的女子温婉而婉约,却鲜有人知江南的男子同样满怀诗情、充满画意。临近结束之际,有一位男戏迷居然提出要与我对唱一曲“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单这歌词便饱含诗情画意:“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如一朵轻云刚出岫……声音笑貌露温柔,眼前分明是外来客,心底却是旧时友。”就在如此热烈欢快的氛围里,曲终人散。呼唤儿子,他这才兴奋地蹦跳着竖起了大拇指。
夜深人静——如此一个令人着迷的地方,即是故乡。
8.
对于越剧,黎超音总是怀有一份难以名状的感动。那无疑是美的盛宴,心的迷醉。特别是女子越剧,只因它蕴含着江南水乡的轻柔韵味。黎超音极其钟爱那种民间的热闹场景,于千人的瞩目中观赏台上灯光的绚烂辉煌;钟情于台上面的岁月如歌,钟情于台上人物的风雅俊逸和温婉雍容。那宛如一个绚烂的梦,一个令人情不自禁沉醉其中的梦。它摇曳着人生的万千变幻和世态炎凉,似乎虚幻如梦,又好像真实可触。
在无数个忙碌间隙偷得的闲暇时光里,使人沉醉于越剧中恋恋不舍,品一杯香茗,静下心来独自用心地细细欣赏越剧中特有的那份绮丽,一点一滴地精心咂摸那悠长绵邈的韵味。不知不觉中,时间悄然无声地溜走,直叫人如痴如狂。在又一轮的享受、感动和洗礼中,褪去低俗和尘垢,悄然提升生命的品质,积淀人生的阅历,增添生活的美丽与丰富,以纯净、安然、洒脱且积极的心态,更好地去迎接所有。
又一曲终了,黎超音闭目长叹,回味无尽,禁不住感叹:此生最是痴迷绮丽越剧。暗自思忖:人生若没有戏可赏,那想必是缺失了一半的乐趣与灵动啊。
美丽越剧,悠悠情思,这无疑就是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