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只要在这个世界生存,就一定会与他人发生连接,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都是要表现出一种对外界宽容,对他人忍让的状态。似乎这样的状态,在社会评判的标准中才会让其他人觉得,这就是“家教”,就是教养。
其实不然。在我眼中,真正的教养,是一种源自心底的自我认可并自然而然流淌出的状态。比如说,该安静的时候绝不吵闹,该排队的时候绝不加塞;面对服务人员,用和善赢得尊重;不会因为赶时间,看到没有电子监控,就闯红灯……
如果没有源自内心的安宁,其实自觉做到这些小事也不容易。所以,我们常常看到一些看起来很有“教养”的人,却会在一些个人问题处理上让我们大跌眼镜。为什么呢?因为这种看起来是教养的“教养”并不是根植于内心的,只是用一种外在的表现,去迎合外界的评价罢了。
我总觉得,从一个孩子的原生家庭开始,教养的关注,首先就是让孩子学会尊重自己内心的感受,了解自己的需求,而不是以“讨好”或“压制”的方式,去培养一个别人眼中看起来的“乖孩子”。
因为任何人都会有自我需求。为什么我们总是能对自己宽容,而对比我们弱小太多的孩子却严格的“过了头”?为什么自己都做不到的事,要让自己的孩子做到?望子成龙的心是常态,但是面对孩子,想发泄自己的情绪就发泄,想武力就武力,这样的原生家庭,只会让孩子严重压抑自己的内心。比如,他会以“讨好”的方式懂得只要成绩好,爸妈就不会总是批评和指责,于是他拼命努力对知识学习上不断追求。当他成绩领先时,他看到老师也会更加喜爱自己,所以这些孩子就不自觉的表现出在老师面前表现出“乖巧”,而在同学面前表现出另一种模样。说到底,都是原生家庭的土壤出了点问题,孩子的成长自然而然的受到影响的结果。
因为我们太习惯于用外界认可的标准,也就是用学业成绩来衡量一个孩子是否优秀。似乎成绩好就是“一好百好”。说到底,还是我们不自信,才会去在乎外界的这种普通评价机制。
殊不知,往往不是成绩最好的那种中间梯队的孩子,一旦有幸遇见真正懂得他们的父母,往往会在进入社会的人生长跑中,成为最有能量的那种人。为什么呢?原来,他们多年一直在追赶比自己优秀的人,也能承受来自学校和社会的竞争压力,同时他们能正视自己的不足,对自己有公正的自我评价。最重要的是,他们明白,自己是父母最好的孩子。他们能感受到强烈的爱与信任,他们会知道自己虽然并不完美,但是父母给了他足够的鼓励与尊重,这种来自内心的富足感,会让他们成为一个更专注自己内心,更能了解内在需求并积极解决好自己内在问题的人。在他自身得到满足后,然后他与同样的方式与他人、与社会相处,整个模式就会更加平和。这个时候他面对外界所呈现的各种有“教养”的细节,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
而“乖孩子”的模式,其实更值得让人反思。因为沉积的负面情绪一直没有得到关注与处理,这样的乖孩子其实很累,因为他们成为别人眼中的“楷模”,更多的时候只能自觉选择一种自我压抑。只有这样,他才会赢得更多的赞美与掌声。过于重视外界评价,其实没有办法去专注自己的内在需求,只能通过外界的评价让自己不断在学业上追求进步而心安。突然有一天,当失去了学习与考试的这种竞争环境,最先放弃学习的,也多是这种曾经是课本知识学习者的“学霸”。
他也许还会在成人后,始终在感情问题上处理不好。因为他的内心非常贫瘠,他没有能力给家人更好的爱。他会觉得生活中一切的不如意都是他运气不好,将这一切归为外界,从没想到自己该如何改变。他会在成人后,依然会以外界看他的眼光来评价自己是否成功,永远活着别人的眼光中,活在别人的议论中,不曾为自己真正精彩的活过。
这样的人,当有天突然触碰到自己的内在需求,又因为从未满足过,可能通过一种让周围人大跌眼镜的方式,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那样的后果反而不堪设想。
所以,当孩子有情绪经常需要处理,孩子的内心的焦虑经常对你敞开时,你也许一次次面对时,有时觉得棘手,有时觉得束手无策,但是这将是多么难得的体验与机会!而什么都不让你操心的孩子,神一般的在你生活中出现,你可千万别掉以轻心。因为他太乖了,乖得懂得压抑自己的情绪和内在需求,但这些负能量长期得不到出口,一旦找到出口,反而会让你更加提心吊胆。
我们常说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感觉平时挺乖的一个孩子,怎么突然叛逆的让我们伤心。但是从长远孩子的成长路径来看,叛逆的青春这种独有的沟通方式,也是让乖孩子得到负面情绪集中释放的黄金时期。激烈的沟通方式,其实也是一种有效的沟通。唯有我们真正面对并倾听孩子的感受,从内心对他们产生同理心,帮助孩子学会面对自己的内在需求及自我满足,才是成就孩子一生幸福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