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作业是:再阅读几遍(三个)归因原则,争取别再糊涂!
归因原则
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个体归因时往往遵循以下三条主要原则:
不变性原则
海德是归因思想的创始人.他认为人们归因时,通常使用不变性原则,也就是寻找某一特定结果与特定原因之间的不变联系。如果某种特定原因在许多情境下总是与某种结果相伴,特定原因不存在,相应的结果也不出现。那么就可把特定结果归结于那个特定原因。比如,对一系列失窃案的分析显示,各种线索都指向同一个男人身上,而无论什么情况下失窃,总有那个男人的踪影,而他不出现时,就平安无事。此时,我们就很容易假定该男人就是犯罪嫌疑人。
折扣原则
折扣原则是归因理论的另一个主要贡献者凯利(H. Kelley,1972)提出来的。凯利发现,如果也存在其他看起来合理的原因,那么某一原因引起某一特定结果的作用就会打折扣。当一种结果看起来是由一种以上的原因引起的时候,将其归结于某定原因时,显然需要谨慎行事,比如,防范措施严密的大楼晚上失窃,如果晚上楼里只有一个人,那么该人的嫌疑很大。如果楼里当晚有三个人,那么我们在假定谁是最大嫌疑者时,就要非常谨慎了。
协变原则
人们归因时,如同科学家在科研中寻求规律,试图找出一种效应发生的各种条件的规律性协变。凯利(1967)指出,人们可通过检查三种特殊的信息来进行归因,凯利的归因理论也因此被称作三维理论,协变原则被他认为是最全面的归因原则。
根据三维理论,个体在归因时需要同时考虑三种信息
特异性信息:行为主体的反应方式是否有特异性,是否只针对某一刺激客体做出反应。
共同性信息:不同的行为主体对同一刺激的反应是否相同。
一致性信息:不同的行为主体在不同背景下,做出的反应是否一致。
个体从以上三个方面信息的协变中得出结论。如果特异性、共同性和一致性都高我们就可能做出外部因素的归因。如果特异性低、共同性低和一致性高,那么更可能做内部因素的归因。
影响归因的因素
社会视角
人们的角色和处境不同,观察问题的视角就不同,对事情的看法也会有差别,因而对行为原因的解释也会有明显的不同。显然,行动者(当事人)和观察者(局外人)对行动者行为的原因的解释会有差别。
自价值保护倾向
个体在归因的过程中,对有自我卷人的事情的解释,往往带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即归因有利于自我价值确立的方向倾斜。
在成败归因中,成功时,个体倾向于内归因;失败时,个体很少用个人特征来解释,而倾向于外归因。成功时,内归因有利于自我价值的肯定,失败时,外归因则减少自己对失败的责任,这是一种自我防卫策略。在竞争的条件下,个体倾向于把他人的成功外归因,从而减小他人的成功对自己带来的心理压力。如果他人失败了,则倾向于内归因。对他人成败的归因,个体均有明显的使自己处于有利的位置,保护自我价值的倾向,这种倾向叫动机性归因偏差。
不过失眠患者往往有相反的归因倾向,即他们认为失眠是内部的原因造成的,比如自己神经衰弱,焦虑、紧张等。所以,对部分失眠患者,可以通过改变他们的归因模式来使失眠程度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观察位置
人们观察事物时的空间位置不同,对事物的解释和看法也会有差异。人们往往把事情的原因归于突显的、在注意中心的人或物。
时间因素
随着时间的推移,归因会越来越具有情境性。人们会把过去很久的事件解释为背景的原因,而不是行为主体和刺激客体的原因。——心理咨询基础知识
凯利的归因模型
归因分类
多线索归因与单线索归因
能够在多次观察同类行为或事件的情况下的归因,称为多线索归因;依据一次观察就做出归因的情况,称为单线索归因。
内部归因与外部归因
凯利认为,人们对行为归因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1)客观刺激物;(2)行动者;(3)所处关系或情境。其中,行动者的因素是属于内部归因,客观刺激物和所处的关系或情境属于外部归因。
判断标准
对上述三个因素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归因都取决于下列三种行为信息:
1、区别性:针对客观刺激物。指一个人对同一情境中的其他对象是否以同样的方式做出反应。如果对其他的对象也做出同样的反应,那么,就是区别性低,否则就是特异性高。
例如,教师甲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下只批评了A,而没有批评其他学生,那么,这个行为就是区别性高的。如果在特定的情境下,批评了所有学生,就是区别性低。
2、一贯性:针对情境。指行为者在其他的时间和其他情境下是否也发生这种行为。如果在其他的时间和情境下也有同样的行为,那么一贯性高,否则一贯性低。
例如,教师甲总是批评学生A,一贯性高,还是只有今天批评A了,一贯性低。
3、一致性:针对人。指个人的行为是否与在同一情境下他人的行为一致。如果一致就是一致性高,否则就是一致性低。
如果很多学生上班都迟到,就是一致性高。如果只有A迟到,就是一致性低。
凯利的三维度归因理论
第一种情况是提供高特异性,高共同性,高一致性信息。即玛丽没有对其他小丑发笑,每个人都对这个小丑的表演发笑,玛丽总是对这个小丑的表演发笑。这种情况下,61%的被试者将玛丽发笑的原因归因于刺激客体,即这个小丑。假设的事件是一位叫玛丽的小姐看一个小丑表演时笑得厉害。
第二种情况是低特异性、低共同性、高一致性,即玛丽对小丑表演总是发笑,别人几乎对这个小丑不发笑,玛丽总是对这个小丑发笑,那么86%的被试者将玛丽发笑的原因归因于行为主体,也就是玛丽本人。
第三种情况是高特异性,低共同性和低一致性,也就是玛丽没有对别的小丑发笑,别人也几乎不对这个小丑发笑,玛丽以前从未对这个小丑发笑过,这种情况下,72%的被试者将玛丽发笑的原因归于情境。——以上文字转自陈辉老师,留作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