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开心能以这种方式参加魏智渊老师的读写三十讲。自从上半年加入魏老师的咖啡馆以及暑期共读了《高手教师》,就被魏老师的教育理念深深吸引,因此学习的过程中,也是格外认真,每每学习的过程中都要停下来做笔记,一个十几分钟的章节硬是用去半个小时,生怕有所遗漏。
首先从概念上理清什么是童书?什么是绘本?就连这基本的定义,我们很多人都还是模糊的。我们知道《夏洛的网》是童书,《彼得潘》是童书,可《草房子》、《伊索寓言》、《稻草人》、《格林童话》是童书吗?童书简单的说是给儿童看的故事书,这里面的关键词是儿童和故事。儿童这一概念不是被发现,还是被发明出来的。古代是没有儿童这一概念的,所有的儿童都被小大人一样对待,直到印刷术的普及,文艺复兴的出现才有转变。通过皮亚杰的心理学知道,儿童思维是从感知运动阶段向形式运动阶段过渡,情节性强的故事是儿童容易理解的,故事帮儿童理解世界,并会产生自居,把自己融入在故事之中。今天我们正在经历《童年的消逝》,儿童今天直接接触到成人的内容,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分界又模糊起来。而绘本更是容易被人混淆,并不是以图为主的书就是绘本,这只是外在形式。绘本的特点是,适合幼儿、儿童阅读的故事,符合儿童心智特征的故事。目的是以潜意识的方式解决儿童的内在问题,帮助儿童完成心灵建构。作用是疏导儿童焦虑,解决儿童问题,引导儿童方向。但以绘本作为道德教育的工具,是对绘本作用的异化,“因为无为,所以无不为”。绘本的本质就是故事,文字、线条、色彩只是手段,绘本更远离绘画,更接近故事。暑期进行的科普绘本学习,原来也并不是绘本,而是带有图片的科普书籍。这学期学校有午间阅读,因此我的绘本资源也发挥到了极致,每天必读一本绘本,在这样看来,学生心灵得以滋养,真是非常有必要的举动。
当孩子阅读故事时,他的内心在发生着什么?我们总说多读故事好,多读绘本好,可孩子内心的微妙变化,我们并不了解。当一个孩子被迫自己拿着勺子吃饭,独自去幼儿园,读小学妈妈不再友善,就像后妈、巫婆一样严厉,心理上会失衡,要经历生活和心理的破裂和重建,这就是成长。儿童还无法明白,这是一种必要的摧毁,没有毁灭就没有重建,没有破裂就没有生长,而必将伴随疼痛/恐惧/剥夺。在故事中,儿童会产生自居作用,潜意识里觉得着就是他的命运,故事帮助儿童整理这一切,不过是潜意识的整理,再到意识里的去行动。
经典的童书是什么样子的?儿童喜欢的未必是好书。凡是能够促进儿童深度成长的书就是好书。好是一种感觉,一种价值判断,是以成人引导儿童的角度。经典的特征是,用象征或者隐喻的方式,深入儿童的潜意识,触及到儿童生命及核心冲突。围绕着核心冲突或情节,给出带有普遍意义的,或超越的解决方案,鼓励儿童勇敢面对困难,通过潜意识的自居,完成心理强化。阅读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但是如何让儿童爱上阅读,也是我们老师和家长应该仔细思考的。儿童阅读是儿童生命的一种自然需要的理由:儿童的情感变丰富了、细腻了、更有弹性了,儿童的理智变得更深邃和多元化,儿童的人格也通过故事得到了发展,变得更有原则,更能区分善恶。
要有良好的阅读环境,不管是在家还是学校,班级图书角是必图书馆更重要的阅读环境,三四年级海量阅读的标准是200~400本,其实书的建立应该是由学生家长共建比较合适,这是一件特别经济实惠的事。图书捐赠是自愿行为,购书则由家委会操作,并从专业书籍官方购买,还得提供合适的书单。书本保障后,图书角的借阅规则也要严格执行。读书环境保障了,还要有一些外部激励,如不定期举办阅读庆典,让儿童获得阅读的惊喜奖励,阅读冲刺,对书目分级,看水最先读到最高级别,还有导读课的形式诱发儿童阅读的愿望,讲故事大赛,阅读打卡,百万阅读庆祝会,读书交流活动,老师自己喜欢读书也很重要。这些活动,其实很多都在自己班级进行过,这学期我们班的读书打卡,从十月一日进行到放寒假,有很多同学都从不间断的打卡,于是在期末散学典礼上赠与他们一人一本书,鼓励他们继续保持。还有每周二的读书分享会,孩子们分享着自己读过的书,下学期也会继续用百万阅读庆祝会等活动,激励着孩子们大量阅读。这里提到的海量阅读,是为了形成自动化阅读能力,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海量阅读是在短时间内快速阅读文本,关键是兴趣和速度,重要的是大量的输入,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会影响儿童的发展,乃至一生的发展。
想要做好儿童读写,老师们也应该学习起来,童话和神话归于心理学《童话的魅力》、《女巫一定得死》、《金字塔原理》、《教育的目的》这些书很好的诠释了儿童在阅读时内心世界发生的变化,搭建读写方面的基石。这些书都已经购买,除了绝版的《女巫一定要死》,价格实在昂贵。而《教育的目的》也是咖啡馆共读的书目。
那么儿童阅读与教材学习是否冲突呢?儿童阅读能促进考试成绩,目前没有明显的依据。儿童阅读时无意是中发生的,是潜意识里的自居,大量的输入形成经验建构,而教材学习是有意识发生的,需要大量高精度有意学习,更重视效率。儿童阅读与教材学习要形成一定比例,儿童阅读的目的是“人”,而教材学习的目的是知识。两者应该互相补充,都不是对方的附庸,双线并进,互相支撑。儿童阅读是指向人,指向生活的大主题,使内在生活更丰盈,面对困难,怎么过好一生。根深方能叶茂,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晨诵不是知识学习,更强调生命体验和精神建构。在暑期的担当者活动中对了解过陈美丽老师的晨诵课,但是对于晨诵、午读、暮醒的概念还没有深入,这不是时间概念,而是精神生活在内的完整、不被割裂、完整的闭环。一个儿童的精神生活应该始于一个明亮的开启,中有丰富的拓展,终于反思、建构。培养一种与黎明公务的方式,感受优美的母语,诗歌所传达的美感、音乐感。这学期在自己班上也一直坚持诵读《日有所诵》,每天一首小诗,由同学领读,全班沉浸在诗歌中的感觉真美好。
从没想过《丑小鸭》这样一个众所周知的童话故事,有着如此深刻的意蕴。这样的经典作品设计到的往往超越时代,值得我们共读,师生围绕当下一本有意义的书,联系自己,启发生命的意义。这样的共读会深刻班级的精神生活,形成班级共同的语言和密码,将成为儿童最好的礼物。下学期也会在自己班级进行整本书共读,本打算在寒假让孩子们读《亲爱的汉修先生》,由于时间关系,没能实现。下学期可以开展起来,让我们班的阅读活动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直觉得自己是没有文化底蕴的,阅读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没有太多的深刻回忆。但又细细想来,回忆起自己儿时的阅读体验,最早是我的小学徐能英校长在我生日时,从书店给我买了两本课外书,在那个年代,有老师送书给学生应该是极少的,而我就是那个幸运儿。初中时期的语文老师,经常强调阅读,现在终于明白了她的用心良苦。记得在那个寒假,在姥姥家炕头上读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柯察金的画面会在脑海中盘旋。初中那几年读了很多周国平的书,至今还记得他女儿的学习生活,还有毕淑敏的作品,以及那时流行的《读者》,更是每期都不会错过。经过这样的理论学习,我想这些儿时作品的阅读学习一定深入了我的内心,让我在成长的过程中,潜意识里对我进行指引,产生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感谢这些生命里默默赋予我成长的老师,也希望在我担当起老师的使命时,也能传承下去,特别在读了魏智渊老师的阅读三十讲后,更是深深的领悟到阅读带来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