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成为热点。
知识付费有别于传统自媒体的流量模式。
传统自媒体,无论是博客,微博,微信,都是借自媒体内容,吸引粉丝关注,然后通过广告变现。本质上,和传统互联网的盈利模式没有差别,都是流量生意,是典型的TO C的产品逻辑。所以,如何吸引用户眼球,如何快速引爆传播是重点。不是说内容不重要,优质的内容不断的重复,去建立一个庞大的粉丝圈子。在流量红利消失之后,加上很多人开始公司化形式运作,新手寄希望通过持续输出优质内容,来建立自有流量平台,实现盈利变得很困难。
To B的模式可以细分。传统To b 和 To 大c(c端用户,b端场景)的逻辑。To b,大家一听往往认为是对企业销售,需要冗长的决策流程,需要各种谈判,甚至酒局,各种收尾款的困难等。其实互联网更合适的场景就是c端用户,b端逻辑。比如易企秀——快速建立H5模板。这是一个企业的应用场景,个人很少需要制作H5。但这个决策门槛其实很低,一开始企业员工自己使用免费的,后来使用增值服务——向公司申请一笔小预算即可。而且从传播上讲,用户使用过程,本身就是产品裂变传播的过程。
知识付费也算这种。知识被生产出来,可以在多个流量平台去传播,一次消费,一次付费。逻辑思维原本是一个流量生意,主题是“做你身边的读书人”,在优酷上发布。主要盈利模式是向粉丝卖书,甚至卖月饼,收会员费等。——客观讲,内容很火,但钱赚得好辛苦。后来,把粉丝转移到自建的“得到”平台,整体模式就很清晰了。就是一个知识付费平台。知识付费,就是把生产知识当成研发产品,一次生产,重复销售,把知识当成一种saas服务,可图文,可音视频,直播不是必须的方式,直播只是可以实时互动,但大部分的知识传递并不需要。
当然,流量与知识付费并不矛盾,流量本身就意味着品牌和IP。如果当初逻辑思维节目是付费的,那可能现在已经黄了,也没法孵化出现在的得到平台。流量往品牌方向去积累,打造知识IP(知识网红)。这个品牌背书,是知识付费的基础。
知识付费,需要的内容特征:稀缺(有价值),专业(品牌背书)还有服务(社群,线下)。稀缺性,就是打造用户需要的东西,而且是有独到见解,需要提升用户某一方向的认知,这个相对容易,因为本身就是做知识产品的起点,努力和用心就好了;服务也比较好办,这是花时间就能解决的问题。重点还在品牌背书上,这么多人做知识付费,凭什么相信你,凭什么给你付费。打造流量与个人品牌,对于你后续输出知识产品也好,线下出版书籍也罢,都是必须的铺垫。
对于普通人,打造知识IP,最直接的路,就是写作。一则训练写作能力,二是为知识产品作准备,三则写作、传播是最大化个人品牌最好的路径。